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经济思想史
发展循环经济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发布时间: 2010-12-13    作者:蒋卫平    来源:《前线》 2010-12-08
  字体:(     ) 关闭窗口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作为地处首都的大型国有企业,北京金隅集团始终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统一”作为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的最高原则,主动践行循环经济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走出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主动践行循环经济理念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作为我国“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

  一要使循环经济理念根植于企业经营管理者之内心从而化为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觉行动。必须清醒而充分的认识到,经济系统不单受社会规律的支配,也要受自然生态规律的制约。传统工业化过分强调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依靠规模扩大来推进工业化进程,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了对资源大量消耗和对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为主要特征,形成了层次合理、运行协调的现代生态工业体系,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由传统工业道路向现代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变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要以结构调整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之举进而成为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力保障。发展循环经济本质上是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安排经济活动,其核心是建立一种新的生态化产业模式。从宏观层面讲,就是要依据产业的客观比例关系,来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过程就是通过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行资源优化配置与再配置,来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最终在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关系,运用反馈式、网络状动态联系,使物质能量流在系统内不同行业之间有序循环。从微观层面讲,企业作为这个大的“生态化”体系的组成单元或者节点,只有主动进行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等的持续优化乃至大力度调整,方能适应或积极引领行业发展。

  北京金隅集团之所以能发展成为以“水泥及预拌混凝土—新型建材制造—房地产开发—物业投资与管理”为核心产业链的大型产业集团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结构调整。一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决淘汰了胶合板、硬质纤维板、水泥纤维板、石棉制品、砂石产品等50多种高能耗、高污染、技术附加值低的传统建材产品,重点发展绿色环保、节能低耗的新型建材产品,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建材制造商之一和环渤海经济圈建材行业的领导者、京津冀地区最大的水泥供应商和北京地区最大的水泥生产商,并被列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十二家大型水泥企业(集团)之一。二是在加快建材工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充分利用腾退后的土地,大力发展房地产开发业,金隅集团已成为北京综合实力最强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开发企业之一。三是在实施房地产开发的同时,自持部分优质不动产,大力发展以高端写字楼经营、度假休闲和物业服务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符合首都定位的都市型产业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当前,北京金隅集团将“结构更加优化、效益更加显著、发展更加和谐”确立为加快实现集团战略目标的有效路径,其中“结构更加优化”是前提和基础,也必将成为集团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保障。

    1. 以循环经济为基本路径 推动山西转型跨越发展
    2. 我国稳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辉煌十一五 2006-2010)
    3. 因地制宜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
    4. 国内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经验及其当代启示
    5. 新中国七十年的工业化道路
    6. 新中国工业化战略路径演变、反思与展望
    7. 改革开放四十年工业发展的“中国经验”
    8. 我国工业化道路探索及新发展阶段创新方向研究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