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提高城市竞争力,树立经营城市观念(1990年代后半叶)
1992年中国确立了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在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的同时,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逐步成为城市建设的基本方针;并形成了“九五”、“十五”期间城市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经营城市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它不仅包含了建设城市,重要的是进一步突出明确了建设的目的、效益与结构、规模。
经营城市、培养和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内涵包括:形成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雄厚的市政财源,较高的开放程度,完善规范的规则和秩序,较高的市政管理水平,较强的城市建设的融资能力,一体化的城市土地综合利用体系和交通体系,安全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完善的产业和服务发展网络等。
(一)提高城市竞争力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加入WTO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城市发展的背景出现了明显的变化:1.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生产、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对区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区域要有竞争力,必须要有现代成熟的金融体系、良好的通讯和网络支持、便利的、高效的政府管理和良好的市场秩序。2.竞争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参与竞争的不仅是—个企业,而且是企业、政府、行业组织甚至包括整个国家力量的整合,既包括硬件,更要有软件的支持。3.竞争规则发生改变。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后,中国卷入世界经济大潮,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办事。4.由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只有打破自然经济的封闭和传统计划经济的模式,建立一个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的高效的城市经济,才能迎接挑战。5.城市的功能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城市已成为各种市场交换关系汇集的经济单元,成为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单位。曾经在计划严格控制下的人流、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开始自由流动,成为城市之间争夺的目标;城市、企业、投资者之间的计划配置关系逐渐转变为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双向选择关系,面对这些新情况,要使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综合运用城市土地资本、地域空间及其他经济要素,从总体上运作城市经济,在整个城市范围实现资源配置容量和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做好经营城市这篇大文章。因此,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这些变化使竞争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二)世纪之交中国大陆竞争力强的十大城市
竞争力的强弱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范畴。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整体实力的指标很多。以国民生产总值来看。1992年,中国出现第一个千亿元级的城市——上海,当时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054亿元。1994年北京达到1083亿元,加入了国民生产总值千亿元的行列。1995年广州达到1243亿元。1996年增加了重庆、天津、苏州。至1999年,进入千亿元的城市已有上海、北京、广州、重庆、天津、深圳、苏州、杭州、无锡、成都、武汉、宁波、沈阳、大连。在这个名单中,一些长期名列前茅的省会城市、区域中心落伍了,如西安、长春、哈尔滨、济南、南京等,而成都、武汉、沈阳等也被深圳、苏州、杭州、无锡挤出了前8名。
2001年,国家组织专家学者评出20世纪末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十大城市,依次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大连、天津、青岛、厦门、武汉、南京,并对其优势与劣势作了分析与评价。虽然对这次评估尚有不同看法,但其是一个标志:在21世纪,对城市建设的评价不仅在于其工业化水平的高低,建设规模的大小,而要看其竞争力。对城市竞争力高度关注,反映了当时国际竞争出现的新形势和新特点,反映了中国进入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对区域经济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
五 走城乡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进入21世纪,我国城乡关系中长期存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突出出来。这两个不协调所造成的城发展差距扩大,不仅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也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从而使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一种失衡状态。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而制定的一项重大方略。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都突出了这一点。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使城市化进程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相结合的步伐加快。自2005年6月以来,我国已形成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深圳市、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重庆和成都等东中西七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互动的试点格局。这些试验区的设立为我国探索区域发展新模式、突破区域发展瓶颈、实现新型城市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经验和示范。
情况表明,2008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在新的发展阶段上,不仅考虑经济增长幅度,而且更加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产业结构优化等,城市化的总体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数量继续增加,城市的相应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有利条件。2009年,在应对金融危机、启动内需之际,还要看到以往工业化超前与城镇化滞后的发展模式制约了我国国内需求的总规模。加速推进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迟早要做的事情。当前要整合公共服务资源,满足进城打工人员及其家属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在城镇规划、住房建设、公共服务、社区管理上考虑城镇就业农民工的需要,解决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基本公共服务问题,逐步缩小进城农民与城镇居民之间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争取到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50%,城乡人口将平分秋色;到2020年将达到60%,届时中国将进入基本城市化的阶段;到2050年预计达到75%,成为一个都市化国家。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