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经济思想史
邓陈领导机制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
发布时间: 2009-09-25    作者:陈东林    来源:国史网 2009-09-25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从邓、陈—毛、周关系的比较看领导机制

  邓小平、陈云这一对人物,与第一代领导核心中的毛泽东、周恩来这一对人物的关系十分相似。毛、邓是最终的战略设计和决策者;周、陈既是参与决策者,更是执行和管理者。毛、邓勇于大刀阔斧的宏观开拓,周、陈更善于运筹帷幄、日理万机的管理。

  但是,毛、周的领导机制却没有完全得到邓、陈那样的相辅相成效果。如1956年周恩来就提出要反对“冒进”,但以后两年却连续遭到严厉批判,终于导致了“大跃进失败的严重后果。其原因在于当时党的民主制度的不健全,个人决断,使毛、周领导机制最后只有单补的一定作用,更没有制约的作用,最终单补作用也因为缺乏制约而失效,变成事后的补救作用。1962年陈云主持的第一次国民经济调整,与1979年他主持的第二次国民经济调整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前者是在已经出现巨大经济损失下的挽救危机,十分被动;后者则因邓小平的支持,能在热浪方兴时紧急刹车,成为以后经济飞跃的准备阶段。

  邓、陈领导机制能够产生相辅相成的作用,首先在于,通过总结“文革”教训,由邓小平倡导,党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深入人心,有了比较巩固的基础。邓小平尊重和信任陈云这位党内经济大管家的见解和能力,亲自提议陈云出山主持财经工作;陈云也首先提出并完全拥戴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领军地位。19895月国家发生动乱之际,陈云第一个旗帜鲜明地表态:“我们作为老同志,现在就是要坚决拥护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32]

  其次,邓、陈领导机制的成功,不仅因为两人互相尊重的品格和作风,更因为两人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有着实事求是的共同基础。他们关于中国现代化应当走什么样发展道路、现代化目标是什么样的,即对中国特色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关于发展道路,19791月,邓小平就指出:今后引进的重点要放在见效快、赚钱多的项目上。这样能增加就业机会,对改善人民生活也有利,更不会发生偿还不起外债的问题[33]。这和陈云基本建设要适应综合国力,积累率不能过高,要适当减少重工业投资、发展轻工业积累资金的认识是一致的。

  关于现代化目标,19793月,邓小平同外宾谈话时,用了一个新名词,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他说:现在我们的技术水平还是你们五十年代的水平。如果本世纪能达到你们七十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34]。同月,他还进一步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特点一是底子薄;二是人口多,耕地少。在这个基础上,邓小平设计了中国式的小康社会目标。这和陈云关于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大国,搞现代化不能起点过高、避免欲速则不达的“再折腾”的认识也是一致的。

  他们的合力,使得党和国家出现了长治久安的稳定局面,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连续三十年居于世界第一。在共和国前三十年向后三十年转折的重要历史时期,能够有这样两位领袖掌舵,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幸运和机遇。 

  作者系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

 

  [1]李先念在国务院务虚会上的总结讲话,197899

  [2] 朱佳木主编:《陈云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23页。

  [3]《中国改革开放的酝酿与起步》,第115页。

  [4]《陈云年谱》下卷,第229页。

  [5]《陈云年谱》下卷,第233页。

  [6]《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访袁宝华同志》,《百年潮》2002年第7期。

  [7]《陈云年谱》下卷,第240-242页。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112页。

  [9]《陈云年谱》下卷,第250页。

  [10]《陈云年谱》下卷,第250-252页。

  [11]《陈云年谱》下卷,第257266页。

  [1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97-199页。

  [13]《陈云年谱》下卷,第247页。

  [1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98-199页。

  [1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8369页。

  [1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5377页。

  [17]《陈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页。

  [18]《陈云文选》第三卷,第29页。

  [19]《陈云文选》第三卷,第21155页。

  [20]《陈云文选》第三卷,第56页。

  [21]《陈云文选》第三卷,第248页。

  [22]《陈云文选》第三卷,第248279页。

  [2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5页。

  [2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8页。

  [2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36页。

  [2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91页。

  [2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03页。

  [2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

  [29]《陈云文选》第三卷,第13页。

  [30]朱佳木:《我所知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页。

  [31]朱佳木:《谈谈陈云对计划与市场关系关系问题的思考》,《党的文献》2000年第3期;《陈云文选》第三卷,第320页。

  [32]《陈云文选》第三卷,第368页。

  [33] 冷溶、汪作玲主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66页。

  [3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页。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