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经济思想史
邓陈领导机制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
发布时间: 2009-09-25    作者:陈东林    来源:国史网 2009-09-25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邓小平与陈云若干经济思想侧重点的比较

  (一)关于经济建设发展速度

  邓小平这个问题的侧重点,是他晚年总结的“上新台阶”飞跃思想

  19918月,邓小平在谈到改革十年说:“这一段总结经济工作的经验,重点放在哪里?我看还是放在坚持改革开放上。没有改革开放十年经济发展的那个飞跃,取得顺利调整是不可能的。强调稳定是对的,但强调得过分就可能丧失时机。”“可能我们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式前进。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跳了以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总结经验,稳这个字是需要的,但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我们不抓住机会使经济上一个台阶,别人会跳得比我们快得多,我们就落在后面了。要研究一下,我总觉得有这么一个问题。机会难得呀!”[15]

  19921-2月,他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又谈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看起来我们的发展,总是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16]

  由上看,邓小平强调经济发展要抓住有利机遇,进行跳跃式的发展,不能过于求稳。用技术语言表达,是一波飞跃后,进行平台整理,再继续下一波飞跃。总体是均值快速提升的一条波浪式斜线。

  陈云这个问题的侧重点,是他建国以来一贯强调的“综合平衡”

     1、建设规模与国力要平衡,要和国力相适应,这是他“综合平衡”思想的主线。他提出:“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还是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建设的规模超过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就是冒了,就会出现经济混乱;两者合适,经济就稳定。”[17] 2、部门、行业之间要平衡,包括计划与市场,农、轻、重,财政支出和收入,进口与出口,中央与地方,货币与市场之间的平衡等。3、基本建设与人民生活要平衡。他指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须兼顾。看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平衡大体上是个比较紧张的平衡。建设也宽裕,民生也宽裕,我看比较困难。”[18]这是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制定建设方针的基本考虑。4、长线与短线要平衡。长线就是指五年计划、长远规划,短线指年度计划。陈云主张短线平衡:“按短线搞综合平衡,才能有真正的综合平衡。所谓按短线平衡,就是当年能够生产的东西,加上动用必要的库存,再加上切实可靠的进口,使供求相适应”。“过去几年,基本上是按长线搞平衡,这样做,最大的教训就是不平衡”。他主张:“必须瞻前顾后、前后衔接,避免陡升陡降,造成损失”[19]

  总结起来,陈云综合平衡思想中的特点是:1、平衡是积极的平衡,“必须从我国的经济现状和过去的经验中去寻找。既要研究那些已经形成的比较合理的比例关系,更重要的是研究暴露出来的矛盾”[20]。也就是说,平衡是为了发展,而不是为了停滞。平衡要造成紧张、持续的状态,发挥最大效益。2、“所谓综合平衡,就是按比例”,就是高速度。1979年他在给中央的信中说:“从长期来看,国民经济能做到按比例发展就是最快的速度。”[21]

  在稳定和发展之间,陈云比较注意稳定。他说:“前进的步子要稳。不要再折腾,必须避免反复和出现大的马鞍形。”“开始时步子要小,缓缓而行。”[22]用技术语言表达,陈云主张经济发展应当尽可能做到起伏不要大,是一条平稳向上的斜线。

  怎样理解邓、陈两人的不同侧重点呢?我认为,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1、两人的主张,反映了国家经济建设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建国的前三十年,是打基础的时期,综合国力比较低下,抗御风险能力不强,国际环境也比较严峻,长期面临封锁,后来基本没有外援。这样,任何大的经济起伏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强调稳和平衡,是正确的方针。陈云讲平衡最多的三个时期,一是1957年,“大跃进”冒头;二是1962年,“大跃进”造成严重困难局面;三是1979年,追求高指标又超过国家承受能力。因此,他是有针对性的。

  而邓小平强调不断“上新台阶”,是在经过前三十年建设,国家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能够承受一定风险的时候。面临国际环境相对缓和,世界进入新科技飞跃时期,如果不以超常速度发展,中国将难以赶上世界水平。所以强调打破稳字,高速度发展,是主观允许和客观需要的方针。1984年至1988年上了一个新台阶,1989年起用三年治理整顿;1992年至1994年又上了个新台阶,1995年起用两年宏观调控。都没有发生大的动荡,说明是可行的。

   2、两人的主张都不是片面的,而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邓小平的“上台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23]。跳跃也不是无休止的连续跳跃。上一个台阶,再调整一下,调整就是平衡阶段。总体上看是包括着平衡的,可以叫作均线平衡。陈云的平衡是积极的,不是停滞僵化的,长期积极平衡才能保证高速度。他强调综合平衡就是按比例,这个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计划,而是通过市场调节,在解决暴露矛盾中有变化的。

  3、邓小平的“上新台阶”,是指的一定发展时期。他说:“总是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至于稳,“以后还用不用这个字?还得用。什么时候用,如何用,这要具体分析”[24]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前半段,抓住时机、快速发展是主要趋势。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讲求持续平衡发展,应该是主要趋势。中共十七大将“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又快又好”的口号改为科学发展、又好又快的方针,就是两者的共同体现。

  (二)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邓小平这个问题的侧重点是“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过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不是商品经济,更不是市场经济。恩格斯在1878年的《反杜林论》中说: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组织所代替。”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南斯拉夫、匈牙利等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在经济体制改革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但仍然没有一个国家突破和放弃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同样,西方经济学也一直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特征来确认。

  邓小平早在197911月就提出了质疑: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25]应该说,当时的市场经济,实质还是商品经济,指的是市场调节。但是,邓小平的质疑,拓宽了人们的思路,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邓小平高度评价说: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 [26] 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

  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又突破性地指出: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27]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8]根据他的意见,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针。

  陈云这个问题的侧重点,是80年代提出的“鸟笼经济”关系

  应该说,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上,陈云比邓小平提出得要早一些。1956年中共八大上,陈云就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29]1962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陈云为了刺激经济快速恢复,曾经大力借助商品经济手段,如搞了高档商品的高价出售,使货币快速回笼;更为大胆的是他向毛泽东建议:在农村实行分田到户,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两条都是对计划经济的“离经叛道”。因此,他遭到严厉批判,长期被斥为“老右”。1978年的国务院务虚会上,李先念正是汲取陈云要用市场经济对计划经济进行大补充的意见,在总结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口号[30]

  但是,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后,陈云却多次提醒注意计划的作用——“鸟笼经济”关系。

  198212月,陈云借用黄克诚的“鸟笼”比喻阐述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搞活经济的政策,效果显著。……但是,我们也要防止在搞活经济中,出现摆脱国家计划的倾向。搞活经济是在计划指导下搞活。不是离开计划指导的搞活。这就像鸟与笼子的关系一样,鸟不能捏在手里,捏在手里会死,要让它飞,但只能在笼子里飞。当然,‘笼子’的大小要适当,该多大就多大。经济活动不一定限于一个省、一个地区,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也可以跨省跨地区,甚至不一定限于国内,也可以跨国跨洲。另外,‘笼子’本身也要经常调整,比如对五年计划进行修改。但无论如何,总得要有个‘笼子’。就是说,搞活经济、市场调节,只能在计划许可的范围以内发挥作用,不能脱离计划的指导。”[31]

  如何看待邓、陈在这个问题上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呢?可以这样理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邓小平针对过去的计划经济脱离市场需要的弊病,大胆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体制的主张,这是一个伟大的开拓,不仅具有经济战略意义,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创新。没有这个开创,社会主义制度就不能充满活力,就不能在全球经济的新局面下取得立足之地和胜利。邓小平的贡献,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过分。

  而陈云的“鸟笼经济”,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重要补充和保障。1、他的“鸟笼”,不是僵化固定的,而是一个随着需要可以灵活变化的,甚至“可以跨国跨洲”,这自然包括着市场经济的含义,不存在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问题。2、陈云的“鸟笼”,是针对80年代搞活中出现经济犯罪猖獗和经济秩序混乱等情况而发的。建设社会主义商品和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确实随时需要一个“鸟笼”,为“搞活”加上一个“不乱”的安全阀。3、历史证明,无论叫计划还是规划,或者叫国家干预,“鸟笼”是客观存在的。1992年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之初,在执行中产生了投资放贷过大、开发区泛滥、下岗职工急速增多、假冒伪劣横行等等弊病,正是1995年开始运用国家宏观调控,才解决了这些负面影响。同样,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正是完全搞新自由主义的放任导致的。而美国采取的国家接管“房利美”、“房地美”和“美国国际集团”等房产、金融、保险机构做法,也证明,即使在把市场经济奉为圣经的资本主义制度下,鸟飞远了也是要抓回来关在笼中的。

  三、从邓、陈—毛、周关系的比较看领导机制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