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提出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毛泽东在确定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又解决了通过走什么样的具体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问题。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起来,突破苏联模式,提出了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指出,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工业化的。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总结了鸦片战争以来100多年许多仁人志士实业救国的经验教训后再次强调,中国要富强,必须走工业化道路。1949年6月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毛泽东再次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必须有步骤地解决国家工业化的问题。”[6]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领导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时,便把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过渡时期的主体提出来的,并通过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来实现,确保了中国工业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了具体的现实的目标。
在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毛泽东提出了中国不能因循苏联工业化的道路,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而应走在大力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基础上去发展重工业的道路。这里实际上已经涉及到开辟一条不同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论十大关系》强调了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是实现中国工业化最重要的问题。毛泽东不仅阐述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辩证地分析了发展农业、轻工业和发展重工业的关系,而且明确指出了农业是重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思想。这是一个突破苏联模式的创造性的思想,为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迈出了起始的一大步。在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毛泽东则明确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这一科学的概念,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提出“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7]。毛泽东已充分认识到所谓工业化道路决不是工业本身的问题。至此,可以说,毛泽东基本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同时并举”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思想的一大特色,较之以前的思想又前进了一大步。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体战略思想。1962年中共中央把毛泽东这一思想,概括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这是对以往提出的思想的一个新概括,使得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思想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
毛泽东强调中国工业化必须建筑在农业基础上,这就区别于资本主义工业化和苏联工业化的道路,从而独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既能实现工业化,又能发展农业生产;既能实现国家富强,又能使包括农民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在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工业化建设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基本上建立起独立完整、门类较为齐全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包括能源、冶金、机械、化工、电子、航天、航空和各类轻工业,工业具备了一定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初级工业化,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为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确立把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在提出中国工业化问题的同时,逐渐提出了“现代化”的概念和设想。可以说,毛泽东在探索一条不同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同时,为此后不久变工业化的目标为农业、工业、科学、国防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提供了思想前提。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以后,在经过毛泽东修改和审定的《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明确提出了现代化问题。该提纲指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可以促进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就可以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进一步推向前进,首次明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思想,提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同时,又特别强调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他说:“只有依靠重工业,才能保证整个工业的发展,才能保证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才能保证现代化国防力量的发展。”[8]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毛泽东日益明确地将实现现代化确定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在1956年中共八大制定的党章总纲中明确规定了“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现代化的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要求。
此后,随着毛泽东、周恩来等最高领导人认识的深化,“四个现代化”内容也有所变化和发展,并逐步将国家富强的战略目标从工业化转变为四个现代化。1959年末至1960年初,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笔记中,毛泽东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9]至此,“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口号就全面地完整地提出来了。1960年3月,毛泽东在同尼泊尔首相的谈话中,再一次地对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作了重申。他说:“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安下心来,使我们可以建设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10]1964年12月,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公开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即“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1]从此以后,“四个现代化”就成为鼓舞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宏伟目标和精神动力。
虽然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几经曲折,但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最高领导人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设计的“四个现代化”的总体战略目标,确实是中国人民的符合国情的理想选择。它是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重大贡献,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五、提出要正确处理各种经济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十大关系,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此后,他又发表多篇文章和讲话,全面论述了中国经济建设中的各种关系。除本文上述的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外,毛泽东还强调了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如下关系:
1、关于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旧中国的工业过去主要集中在沿海,占全国轻工业和重工业的70%,只有30%在内地。沿海工业,资金有余,科学技术先进,人才较多,力量雄厚,经验也比较丰富,只有好好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才有力量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因此,毛泽东提出:“必须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特别是轻工业。”[12]历史证明了这个论断是完全正确的。沿海工业的适当超前发展,不仅支援了内地工业发展,也对改变历史上形成的那种不合理的工业布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2、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在帝国主义和敌对势力还存在的前提下,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必须有一定的国防力量,而且不能不加强国防建设。如何加强?毛泽东指出:“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费用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13]
3、关于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经济建设的利益放在首位,它是实现个人利益的前提和基础。毛泽东指出:“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14],“不能只顾一头。无论只顾哪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15]实践证明了,安排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积累和消费时,必须从满足人民生活需要这个基本前提出发,这对于纠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重积累轻消费的倾向,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农民生活,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