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经济思想史
论邓小平关于利用外资的思想
发布时间: 2009-09-13    作者:锺瑛    来源:当代中国研究所网站 2008-08-13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和利用外资的思想。邓小平利用外资的思想,主要是在1979年到1992年南方讲话这段时期内提出的。它继承和发展了列宁、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外资、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扩大对外贸易等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投资理论,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对外开放理论。邓小平利用外资思想,对于促进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深入学习并领会邓小平关于利用外资的思想,对于深刻理解和正确贯彻我国利用外资的方针、政策,防御“左”的错误思想的侵袭,以科学的发展观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邓小平利用外资思想的科学内涵

  我国利用外资的实质,就是要合理、有效地引进外国的资金、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当时国际环境和历史原因,我国引进外资主要是面向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重点是开展对外贸易、引进建设项目和技术项目,而且后来由于中苏关系恶化,极“左”思潮的存在,利用外资工作几乎停止了。正如邓小平同志讲的:“毛泽东同志在世的时候,我们也想扩大中外经济技术交流,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甚至引进外资、合资经营等等。但是那时侯,人家封锁我们。后来‘四人帮’搞得什么都是‘崇洋媚外’、‘卖国主义’,把我们同世界隔绝了”[1]。邓小平于1977年重新恢复工作后,就一直思考着如何利用外资加快中国发展的问题。1978年10月,他在会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新闻代表团谈话中,首先提到了“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2]。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然而,改革开放之初,对于利用外资,人们一直心有余悸,思想不解放,迈不开步子。邓小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总结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利用外资的重要思想。邓小平利用外资思想的提出,来自他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深刻把握,来自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的结合。邓小平利用外资思想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其基本结构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外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效手段,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

  邓小平始终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在认真分析国际局势和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深刻地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3]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业大国来说,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资金严重短缺,技术和管理落后,资源相对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邓小平指出:“利用外资是一个很大的政策,我认为应该坚持。至于用的办法,主要的方式是合营,某些方面采取补偿贸易的方式,包括外资设厂的方式,我们都采取。”[4]利用外资政策大就大在它是发展生产力的有力手段。改革开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我国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在下个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真正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达到这个最终目标的一个强有力手段和政策就是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外资。

  中国的对外开放,已并非20世纪50年代的部分开放,而是全面开放。邓小平将其归纳为三方面:即对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的开放;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开放。针对有人怀疑中国吸引外资的政策是权宜之计的这一观点,邓小平肯定地说:“我国的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政策,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本世纪内不能变,下个世纪的前50年也不能变。50年以后又怎么样?那时,中国同外国在经济上将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千丝万缕的联系怎么能断得了呢?”[5]利用外资的政策,决不是什么权宜之计,而是邓小平面对世界形势发展和中国国内的实际情况提出的战略性方针。

  2.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是吸引外资的重要渠道

  1979年,邓小平对广东省负责人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作特区。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6]如何杀出血路?吸引外资势在必行。经济特区在世界许多地区并不罕见,但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设立经济特区是邓小平的伟大创举。他认为,“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7]我国经济特区设立20多年来的经验已经证明经济特区是利用外资的较好形式。它可以在资金短缺、投资条件较差的情况下,集中有限资金,建设比较好的投资环境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可以更为方便地实施优惠政策来引进先进技术,可以在各方面集中对外资进行管理和监督;可以使外商形成跟进投资效应;可以形成关联产业群,节约运输和交易费用;可以对其他地区产生明显外部经济效益和示范效应。实践证明,特区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较好实现形式,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邓小平同志还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8]在邓小平的直接关怀和支持下,我国经济特区发展不断加快,经济开放区、沿海及内地开放城市不断扩大。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对外开放地域已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扩大到沿边、沿江地带直至内陆省会城市、地区,形成了由沿海到内地,从东部到中部、西部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对外开放格局。而且,还成功地实施了对香港、澳门的“一国两制”,国民经济走上持续高速发展的道路。

  3.利用外资不会导致资本主义,不可能损害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权,只会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邓小平非常重视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他说:“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9]邓小平把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与资本主义制度加以区别,为我们大胆利用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指出:“要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优越。有些东西并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比如说,技术问题是科学,生产管理是科学,在任何社会,对任何国家都是有用的。我们学习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科学、先进的管理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而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阶级性。”[10]针对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邓小平强调利用外资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有效手段,并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外国经验,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实践证明,许多濒于倒闭的国有企业,通过同外资合营,改革了经营机制,学到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企业很快得到了发展。

  针对有些同志担心吸收外资、合资经营会损害中国主权、会发展资本主义的顾虑,邓小平再三说明:“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吸收外资、合资经营,不可能损害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权,只会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11]“不管怎样开放,不管外资进来多少,它占的份额还是很小的,影响不了我们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吸收外国资金、外国技术,甚至包括外国在中国建厂,可以作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补充。”[12]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更明确指出:“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只要我们头脑清醒,就不怕。我们有优势,有国营大中型企业,有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因此,‘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13]邓小平在把利用外资的性质定义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补充”,而且是“有益补充”,说明了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外资的政策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经之路,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生产力不可缺少的补充。

  4.处理好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的关系

  邓小平非常重视要处理好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的关系。他指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14]他同时还强调:“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15]“归根到底,我们的建设方针还是毛主席过去制定的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16]也就是说,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把人民团结起来,就比较容易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

  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的关系还体现在,中国经济发展了,可以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为外资创造一个较好的投资环境,形成良性循环。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的关系是统一的。邓小平指出:“这种帮助不是单方面的。中国取得了国际的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中国对国际的经济也会做出较多的贡献。几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就是一个证明。所以我们说,帮助是相互的,贡献也是相互的。……历史最终会证明,帮助了我们的人,得到的利益不会小于他们对我们的帮助。至于政治上战略上的意义就更大了。”[17]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