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除了上述经济问题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将广大干部下放到五七干校, 给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造成了重大损失。
(一)计划部门因此陷于瘫痪
由于计划部门大批干部在1968~1969年下放去了五七干校,1969年我国没有编制下达正 式计划,从而使得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无法进行。
(二)农牧业生产因此遭受破坏
由于许多农场有生产经验的干部、技术员被送进五七干校学习和劳动,“大包干”生产责 任制被批判,大批知青进农场,从而导致黑龙江全省农场人均创造产值由1760元下降到1190 元,1970年和1971年农牧企业亏损骤增到18200多万元,1972年进一步增加到22200多万 元。 [5](pp.199~227) 吉林省的农场也因同样原因多年发生亏损。黑龙江省的畜牧机构几乎瘫痪,致 使畜牧生产管理工作无人过问。 [23] 在广东省,1968年冬全省有20多个国营茶场挂上五七干校 牌子,茶场农工被疏散,技术干部或进五七干校或回乡务农,茶叶技术推广工作因此瘫痪,茶 叶生产遭到很大破坏。1969年茶叶产量骤减至4450吨,比上年减少2700吨。 [24]
(三)工业生产因此损失严重
大批企业管理干部和技术干部被抽调到五七干校学习和劳动,一些从五七干校回来的管理 干部由原来的抓生产为主转为抓阶级斗争为主,这些都给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运转带来了负面 影响。如1966年广东电业管理局抽调技术人员在省中心调度所成立远动组,并在流溪河水电 厂将第一代电磁式SF-58式远动装置进行了改装,从而实现了对流溪河电厂的遥控、遥信、 遥测和遥调,调度员在广州的调度室内就能开、停流溪河电厂的机组及加、减机组负荷。这一 装置投入运行约2年,未发生过误操作事故。1968年末,远动组技术人员被下放到五七干校 劳动,这一装置也随之退出运行,以后未能再恢复使用。 [25] 再如,由于大批干部和技术人员下 放到五七干校和农村,黑龙江省的标准化工作陷入停顿和混乱状态,出现了随意降低标准和不 执行标准的现象,致使产品质量下降,损失严重。1971年,某煤矿煤炭含矸率超过标准规定 7.7倍,多运石头11万多吨,仅此一项就浪费了2554节50吨车皮。 [26]
(四)金融业因此遭受猛烈冲击
“文革”中黑龙江省人民银行由于绝大多数干部被下放到学习班和五七干校,抓业务技术 工作被批判为“业务挂帅”、“制度万能”、“监督至上”、“单纯技术观点”,致使银行内部工 作秩序被打乱,专业队伍被削弱,账、钱错乱现象又有新的发展。 [27] 1968年10月,建设银行 广东省分行除6人留守外,其余人员全部下放五七干校,该行业务只剩下拨款和记账两项。 [28] 中国银行南京分行于1969年4月被撤并至南京市人民银行,仅留下4人维持柜面解付业务, 其他干部全部下放五七干校,侨汇工作因此陷于瘫痪,当年侨汇收入下降到历史最低点,仅有 127.78万元。 [29]
综上,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肯定的答案,那就是,与办其他干部 学校相比,算经济账,办五七干校是绝对不合算的。这就是五七干校之所以会走向停办的经济 原因。
[参引文献]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3~54页。
[2]中共中央组织部等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6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322页。
[3]《湖南省志·党派群团志·共产党》,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20~221页。
[4]《内蒙古自治区大事记 1947~1987》,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0页。
[5]《黑龙江省志·财政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84~385页。
[6]《湖南省志·财政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60~461页。
[7]《湖北省志·财政》,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6页。
[8]《安徽省志·财政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284页。
[9]《山东省志·财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80~495页。
[10]《吉林省志·财政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88页。
[11]《长春市志·财政志》,吉林省情网,参见http://www.jlsq.gov.cn:8008/VIEWTEXT?templet=〖 C T (OMON-HTS〖 S X(endText.HTS&recnum=56&word=select%20from%20JLSZ%20where%20。
[12]《广州市志·财政税务志》,广州出版社1999年版,第244页。
[13]《贵州省志·财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17页。
[14]赵生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纲要》,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83页。
[15]战凤翰:《柳河“五七”干校纪事》,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页。
[16]孙君恒:《中央在湖北沙洋“五七”干校的回顾》,《民主与科学》2005年第6期。
[17]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中央党校校园建设史简述》,http://cxj.ccps.gov.cn/bin/news/index.asp?catego- ryId=9995。
[18]《“草棚大学”育新人——记广西东兰县“五·七”干校》,人民日报1970年4月25日。
[19]李城外:《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4页。
[20]贺黎等:《无罪流放——66位知识分子五·七干校告白》,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289页。
[21]省地县联合调查组:《关于衡东草市公社新田大队部分社员与草市“五·七”干校部分知识青年发生械 斗纠纷的调查报告》,1974年9月12日。湖南省档案馆,157全宗2目93卷。
[22]《安徽省志·公安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3页。
[23]《黑龙江省志·畜牧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7~468页。
[24]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广东省情信息库:《农业志》,http://www.gd-info.gov.cn:8080/was40/detail? record=1&channelid=58844&searchword=20%B6%E0%B8%F6%B9%FA%D3%AA%B2%E8%B3%A1。
[25]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广东省情信息库,http://www.gd-info.gov.cn:8080/was40/outline?page= 86&channelid=6132。
[26]《黑龙江省志·标准计量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70~479页。
[27]《黑龙江省志·金融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55~658页。
[28]《广东省志·金融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7页。
[29]《江苏省志·金融志》,江苏省地方志网,http://www.jssdfz.com/dfz/book/jrz/D09/D12.HTM。
[责任编辑:杨文利]
[作者简介] 张绍春,博士,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410081。
① 中共中央批转《〈关于进一步办好中央机关“五·七”干校报告〉的通知》,1971年2月28日。 ② 黑龙江省革委会:《关于进一步办好五七干校的决定》,1969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