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干校是“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的产物之一,是1968~1979年期间在贯 彻落实毛泽东“五·七”指示的名义下举办的干部集中学习和劳动的学校。1966年5月7日, 毛泽东在一封信中提出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 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 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 [1] 这封信通常被称为“五·七”指示。1968年5月7日,黑龙江省革 委会在庆安县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五七干校——柳河五七干校,将“五·七”指示确立为五七 干校的办校方针。9月30日,毛泽东看过《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走出条新路》 一文后,作出了“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重大指示。 [1](p.573) 10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 《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一文,并在编者按中向全国传达了毛泽 东的指示。全国上下随即掀起了下放干部、大办五七干校的风潮。中央机关在这场风潮中创办 了106所五七干校 ① ,广东省创办了313所五七干校 [2] ,黑龙江省创办了180多所五七干 校 ② ,湖南省创办了115所五七干校 [3] ,上海市创办了49所五七干校 [2](p.217) ……举办五七干 校对当时中国社会造成了强烈震动,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得许多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命运发生了 重大改变。1979年2月17日,国务院向全国发出《国务院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 知》,各级各类五七干校随即一律停办。客观地讲,五七干校的创办虽然有着良好的初衷,但 却对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着巨大的负效应。本文着重从经济层面来剖析这一事物,从一 个侧面揭示它的负效应及其全面走向停办的必然性。
一
从投入来看,举办五七干校耗费了巨大财力、物力、人力,挤占了大量田地。
在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上,五七干校明显要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干部学校。其他类型 的干部学校主要专注于干部的学习,在投入上主要是教育方面的投入,而五七干校的投入远不 止教育方面的投入。既然是以“五·七”指示为办校方针,五七干校就不仅要“学政治”,而 且还要“从事农副业生产”,“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 的产品”, [1] 将干校办成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也就是说,五七干校不仅需要教育方面的投 入,而且还需要大量农业、工业生产方面的投入,以便购置诸如拖拉机、收割机、运输机械、 制米机、榨油机、发电机、制砖设备、种子、化肥、农药、饲料等一系列物品。因此,举办一 所五七干校,不仅是建一所学校,同时也是建一所农场或多所农场,甚至还要建一家或多家工 厂,这就必然要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
将五七干校与党校进行比较,可以更清晰地洞悉这一问题。党校系统层次分明,分为中央 级、省级、地市级、县级党校,一般一级党委和政权只办一所党校,一级财政只负责一所党 校。如中央一级只有中央党校,各省一般只有一所省委党校,中央党校的投入由中央财政负 责,不需要其他中央机关承担。五七干校则不同,每个机关、每个部门都可以办,甚至一个机 关可以办几个五七干校,凡是办的机关和部门都要投资。比如,中央机关办了106所五七干 校,几乎每个中央机关都在举办五七干校上花费了巨额资金。再如,1970年内蒙古自治区革 委会就筹办了5所省级五七干校 [4] ,自治区一级财政由过去只负责1所省级党校变为还要负责 5所五七干校。如此看来,在耗费财力、物力上,办五七干校要远远超过办党校。还有,五七 干校大多办在比较偏远的农村,办校所需的物品有许多要从城市运往农村,仅从这点看,其办校成本也远高于党校。
全国办五七干校具体耗费了多少财力、物力,一直以来没发现这方面的统计数据。不过从下面省及城市的一些数据中还是可以看出这方面的开支巨大。黑龙江省1969~1975年共支出 干部下放劳动锻炼经费11625万元,用于干部进五七干校学习或插队落户。 [5] 湖南省1969年五 七干校经费为1128.2万元,1970年为1404万元,1971年干部下放劳动锻炼经费为2092.4万 元,1972年为1287.2万元,1973年为684万元,1974年为457.9万元,1975年为463.3万 元。 [6] 湖北省从1969年起开始安排干部下放劳动锻炼经费,当年支出1031.3万元,全部是五 七干校建校投资,1971年支出达2000余万元。 [7] 安徽省1969年五七干校经费为1352万元, 1970年为225万元,1971年干部下放劳动锻炼经费为2457万元,1975年为722万元。 [8] 山东 省1969年五七干校经费为1383万元,1970年为441万元。 [9] 吉林省1969年五七干校经费为 480万元,1970年全省干部下放经费支出3505万元,1971年在财政预算中将五七干校经费科 目改称干部下放劳动锻炼经费,当年支出3635万元,1972年、1973年两年又列支3127万 元。 [10] 长春市1968~1973年间共累计支出五七干校经费970.5万元。 [11] 广州市1969年五七干 校经费为494.3万元,1970年增加到643.8万元。 [12] 即使在贵州这个贫困省份,五七干校经费 依然很高,1969年高达1432万元,1970年为910.9万元。 [13]
在维持五七干校工农业生产运转上所耗费的人力也是庞大的。“九一三”事件之前,全国 共下放干部及工勤人员118.1万人 [14] ,这些干部和工勤人员大多数都投入到五七干校的生产建设之中。“九一三”事件之后,在下放干部大多数被分配出去的情况下,全国各级各类五七 干校为了使生产能维持下去,不得不大量使用农工,许多五七干校甚至出现了工人数量明显多 于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之和的现象。例如,柳河五七干校创办之前,柳河农场职工仅为 84人, ① 然而到1972年,柳河五七干校企业编制已高达1029人,而教育等方面的事业编制仅 为138人,行政编制也不过188人。 [15] 从编制上看,许多五七干校并不像干校,而更像企业。
还要特别提到的是,五七干校往往要占用大片田地,占地上千亩甚至上万亩的并不在少 数。根据解放军总政治部的一份报告,截至1972年初,解放军在举办五七干校、五七农场以 及在营建、施工中,共占用了230多万亩土地,其中借用和占用公社耕地73万亩。 ② 1969年5 月23日,湖北省革委会向国务院业务办公室报告:“目前中央部委和部队来我省办五七干校 的有38个单位,近10万人(不包括家属),已划拨土地35.1万亩;我省县以上各级革命委员 会所办五七干校人数近10万人,连同家属35万人,拨出土地47.2万亩。” [16] 按照这个报告来 计算,平均一所中央机关或部队的五七干校要占用土地9236.8亩,将近1万亩。党校在这一 点上根本无法与之相比,中共中央党校目前占地面积为1535亩, [17] 仅及一所中央机关五七干 校的1/6。上述数据足以表明,五七干校占地面积之大是其他类型学校望尘莫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