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
波澜壮阔60年
发布时间: 2010-02-02    作者:霞飞    来源:《党史纵览》 2010-02-02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的经济发展之路

  新中国60年的经济发展历程,在高歌猛进的过程中,也经历过曲折徘徊,犹如大江东去,波澜壮阔。在60年经济发展的重要时刻,有共和国领袖人物高昂的热情、忙碌的身影、殚精竭虑后的选择、富有远见卓识的决策……

  “四面八方”

  新中国建立之初,首要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但是,恢复经济却面临许多困难。首先是恢复生产问题。国民党统治时期,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打压政策,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大多处于困境之中。新中国成立后,不少民资企业一度搞过投机生意。在他们的投机企图被人民政府挫败之后,其生产积极性不高,从而造成生产锐减,大批工厂商店歇业和倒闭。因此,恢复生产困难重重。

  对此,毛泽东早就洞若观火。他知道,要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就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其中,十分重要的是团结民族资产阶级,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为此,毛泽东制定了“四面八方”的经济政策,重点是如何对待民族资产阶级。

  早在1949415,毛泽东在香山双清别墅接见太行区党委书记陶鲁笳等人时,就谈到这项政策。他说:我们经济政策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叫做“四面八方”,什么叫“四面八方”?“四面”即公私、劳资、城乡、内外。其中每一面都包括两方.所以合起来就是“四面八方”……我们的经济政策就是要处理好四面八方的关系.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

  毛泽东虽然把“四面八方”的政策谈得很清楚,但当年还是有许多人不理解。民族资产阶级中一部分人对共产党的政策采取观望态度,而在共产党内,也有许多人持不同看法。在高级干部中,就有不少人认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是对立的,我们建立了新中国,就不必再联合资产阶级了,主要是与他们斗争。如果在政治上需要团结他们的话,在经济政策上则不能对他们让步。

  在这样的环境下,毛泽东的头脑一直是清醒的,并亲自做团结民族资产阶级的工作。他多次找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人物谈话,阐述共产党“四面八方”的经济政策。他还多次和陈毅、陈云谈这方面的政策。陈毅、陈云对毛泽东的思路理解得较深刻,他们在工作中,也很注意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在陈毅的努力下,上海荣氏集团主要人物荣毅仁理解了党和政府的政策,率先接受共产党的主张,全力按共产党政策办事。荣氏集团的行动,带动了上海一大批资本家,出现了上海民族资产阶级与共产党合作、共同发展经济的良好局面。

  毛泽东还专门派刘少奇去天津。当时,那里许多民族资本家开办的工厂停工了,大批工人失业。原因是资本家和工人两个方面都对党的“四面八方”政策不理解。刘少奇到天津后,亲自到民族资本家开办的工厂里搞调查,和资本家谈话,找工人座谈,做他们的工作。在刘少奇的有效工作下,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开始良好合作,共同发展生产。

  通过各方面努力,新中国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共和国此后实行“一化三改”奠定了基础。

  “反冒进”与“反反冒进”

  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中国也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但是,由于当时党和人民迫切希望迅速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在经济建设中,出现了盲目冒进的现象。中央领导特别是主管经济工作的周恩来和陈云,很快就发现了冒进的问题,希望通过舆论宣传抑制冒进。根据中央政治局的意见,在陆定一、胡乔木具体指导下,中宣部起草了一篇题为《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的《人民日报》社论,于1956620发表。

  这篇社论的发表,对抑制冒进,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党的八大后,在掌管经济建设的许多领导干部中,急躁冒进的思想又有所抬头。

  党的八大闭幕不久,在1956lo月下旬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陈云提出了经济冒进的问题。他在发言中说:我国的建设规模究竟应该多大,是个根本的问题。前3年的建设基本按计划进行,今年的规模大了。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矛盾要很好解决,现在国内市场很紧张,人人都有意见。今后搞建设,粮食、肉、植物油等吃的东西必须得到保证。他还说:我们搞建设,“宁愿慢一点,就是说‘右倾’一点。‘右倾’一点比‘左倾’一点好”。陈云的意见得到了周恩来等国务院领导的赞成。制止过热成为周恩来、陈云和国务院其他领导人的共识。1956116,国务院发出《关于严格审查和控制一九五六年基本建设的紧急指示》。这个指示,压缩了一些不正常的投资项目。

  但是,毛泽东却对反冒进持怀疑态度。在195611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在周恩来、陈云分别就经济、财政、粮食问题作报告后,毛泽东在闭幕会上讲话,提出了平衡与不平衡的观点。他主张:在经济建设中,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要保护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不要向他们头上泼冷水。他说:“动是绝对的,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我们的计划经济,又平衡又不平衡。平衡是暂时的,有条件的。暂时建立了平衡,随后就要发生变动。”“净是平衡,不打破平衡,那是不行的。”他还说:“我们的各级党委,各部,各级政府,是促进呢,还是促退呢?根本还是促进的。社会总是前进的,前进是个总的趋势,发展是个总的趋势。”毛泽东的这番话,显然表明他不赞成反冒进,他主张要促进,而且,这番关于打破平衡的话,很大程度上就是针对陈云关于经济工作要保持平衡的观点的。这次会议上,毛泽东还对陈云提出反冒进意见时讲的要压缩l957年的预算和计划指标,有很大保留。

  当时关于反冒进的意见分歧并没有在党内凸显出来,毛泽东也没有把反冒进当作一个重大问题提出来。

  但是,到l957年下半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日益高涨,毛泽东下决心发动大跃进。既然要搞大跃进,毛泽东就把以前陈云等提出的反冒进当作一个严重问题提了出来,开始“反反冒进”了。

  19579日至l0月召开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批评了反冒进。此后不久的195711月,毛泽东在准备访问苏联之前有一点空闲时间,便与陈伯达等人一起讨论,要起草一个关于批判反冒进的文章。19571212,《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的社论。这篇社论中点明:“在去年秋天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在某些部门、某些单位、某些干部中间刮起了一股风.居然把多快好省的方针刮掉了。有的人说.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订得冒进了,行不通,有的人说,一九五六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全部冒进了,甚至第一个五年计划也冒进了,搞错了;有的人竞说,宁可犯保守的错误,也不要犯冒进的错误,等等。于是,本来应该可以多办、快办的事情,也少办、慢办甚至不办了。这种做法,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然不能起积极的促进的作用.相反地起了消极的‘促退’的作用。”

  19581月,毛泽东在杭州召集部分中央领导人开会,又开始批判反冒进。不久,中央工作会议(史称“南宁会议”——笔者注)在南宁召开。会上,毛泽东一连发表3次讲话,批评反冒进,同时强调了他在八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观点。

  陈云没有出席杭州会议和南宁会议,不知道会议的情况,因此,他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南宁会议上,刘少奇、周恩来做了自我批评,承担了责任。这样,毛泽东也就没有再进一步追究反冒进的责任,但他对坚决主张反冒进的陈云,明显表现出了不信任。

  19582月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云不得不检讨了自己反冒进中的错误,并表示,对反冒进中的财贸工作的错误,自己负主要责任。不久,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召开,实际上就是大跃进的动员大会。会上,确定了1958年的跃进指标。毛泽东设想:要通过批判反冒进,来开大跃进之路。而且当时全国的局面是:全面开动宣传机器,反右倾、鼓干劲,毛泽东也以极大的热情,推动大跃进高潮的到来。

  19583月,中央在成都召开会议。(史称“成都会议”——笔者注)毛泽东在会上继续批判反冒进,而且把这次批判的话说得更重了,他把反冒进和不反冒进,提到了反马克思主义还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他说:“两种方法的比较,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冒进’,一种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反冒进。究竟采取哪一种?我看应采取‘冒进’。很多问题都可以这样提。”在1958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陈云不得不又一次就反冒进问题做检讨。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