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
新中国60周年报告:对外贸易飞速发展
发布时间: 2009-09-24    作者:    来源:中国政府网 2009-09-24
  字体:(     ) 关闭窗口

  新中国60年对外贸易的伟大成就

  建国6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克服困难,不断向前发展,在改革开放中全面振兴。

  一、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我国经济总体上处于封闭状态,进出口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1950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仅11.35亿美元,1960年38.09亿美元,1970年45.86亿美元,到1977年发展到148.04亿美元,28年对外贸易额增长了12倍,1950年至1977年年均增长9.9%。

  1978年以后,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领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了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猛增到25616亿美元,31年增长了123倍,1978-2008年年均增长18.1%,平均增速比改革开放前28年提高了8.2个百分点。

  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成功应对各种挑战,对外贸易赢得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2001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为5097亿美元,2004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7年再破2万亿美元大关,2008年达到25616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4倍多。2002-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以年均25.9%的速度增长,7年进出口总值合计10.5万亿美元,占我国60年进出口总值的71%以上。

  我国从小额逆差转变为巨额顺差,从外汇极度短缺发展成为外汇储备全球第一。1950-1977年,由于各年的进出口规模较小,各年的贸易差额也较小,其中新中国成立的头6年全部为逆差,平均每年逆差约8.5亿美元,其后年份为小额顺差或逆差;1978年以来,随着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和出口竞争力显著增强,相应的顺差大幅增加。1995年贸易顺差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167亿美元。2005年一举突破1000亿美元,2007年突破2000亿美元,2008年接近3000亿美元。货物贸易的大额顺差导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出现了长期顺差状态,外汇储备大幅增长,2008年末达到1.9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

  六十年来,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1950年我国进出口总值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0.9%,到2008年达到8%以上。其中,我国的出口总值在1950年全球排名列第27位,经过30年徘徊到1980年上升到第26位,此后排名直线上升,1990年列第15位,2001年列第6位,2004-2006年稳居第3位,2007-2008年上升到第2位,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加工生产基地。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建国初期,我国出口商品的80%以上是初级产品,而进口主要是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直到70年代,初级产品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仍在50%以上。改革开放后,我国生产力水平飞速提高,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逐步达到了90%以上,从根本上扭转了大量出口初级产品来换取工业品进口的被动局面。

  分阶段来看,50年代,我国出口商品以农副产品为主,其占出口总值的比重平均为42.2%;进口主要是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其占进口总值的比重高达92%。60至70年代,我国农副产品出口比重下降到30%左右,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品出口比重逐年上升,其中轻纺产品到70年代末所占比重上升至35%以上;同时,由于60年代初我国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大量进口粮食、棉花和食糖等生活资料,其进口约占进口总额4O%左右,对保障供给、解决人民生活需要起了重要补充作用。60年代后期及70年代,生活资料进口比重基本上维持在20%左右。

  改革开放促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原材料和机械设备的需求不断扩大,进口与出口相应增长。整个80年代,工业制成品出口与进口所占比重都有大幅度提高。1980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接近出口总值的一半,达到49.7%,1989年上升到71.3%;同期,工业制成品进口也快速增长。1980年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为65.2%,1983年提高到72.8%,1984-1989年,一直保持在80%以上。

  90年代,机电产品成为进出口的主力商品,特别是机电产品进口,对加快我国企业技术改造步伐、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1990年机电产品出口110.9亿美元,占出口总值的17.9%,到1998年,机电产品出口扩大到665.4亿美元,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达36.2%,成为我国出口第一大类商品。同期,机电产品进口更多,1990年进口214.4亿美元,占进口总值的40.2%,1998年机电产品进口638.7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 45.6%。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产品构成进一步发生变化,以IT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进口高速增长,2002年至2008年七年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进口的平均增速分别高达36.8%和2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我国出口总值的比重从2002年的20.8%上升到2008年的29.1%,进口比重从28.1%上升到30.2%。

  三、贸易方式不断创新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