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
新中国60年报告:从一穷二白到现代工业体系的跨越
发布时间: 2009-09-24    作者:    来源:中国政府网 2009-09-24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

  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的经济成分基本上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1978年,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占77.6%,集体企业占22.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和共同发展的方针,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种经济成份在市场经济中竞相发展。

  ――国有企业在艰难探索中不断发展壮大。1952年,我国国有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6.3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8.2亿元,固定资产原值149亿元。经过建国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艰难探索,国有企业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迈出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步伐。一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多样化的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增强了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国有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万亿元,比1952年增长765倍;实现利润总额10795亿元,比1952年增长382倍;固定资产原值110085亿元,比1952年增长738倍。国有控制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2007年,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和电力生产供应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所在行业的比重分别高达97.7%和91.3%;在煤炭采选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营业收入占本行业的比重为65.2%;在冶金、有色、化工等重要的原材料工业领域,国有控股工业所占比重在27.2-44.6%之间。国有经济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牢牢占据了主导地位。国有企业为推进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私营企业从被消灭到发展壮大,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私营经济从被消灭到曲折发展,从“入宪”到地位不断提高,私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受排斥到受保护,已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末,我国共有私营工业企业90.3万个,吸纳就业人员3225万人,占全部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65.6%和34.7%;全部私营企业现价工业总产值49705亿元,占全部工业的22.4%。到2008年,在我国私营企业中,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规模的企业已发展为19.2万家,其中达到大中型标准的有7000多家。2008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80844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6.3%。

  ――股份制企业从试点到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焕发出无穷活力。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百般争议中试点开始,到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企业逐步发展起来。1995年全国股份制(国有独资公司、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工业企业共有5559个,仅占全部工业企业数的0.1%;工业总产值2727亿元,占全部工业企业的3.4%;年末从业人员253万人,占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1.8%。2004年全国股份制工业企业已发展到47.1万个,占全部工业企业总数的34.2%;工业总产值达10多万亿元,占全部工业企业的45.2%;年末从业人员4015万人,占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43.1%。2008年,规模以上股份制工业企业有20.7万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57.6%;从业人员4010万人,占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50.6%。

  ――“三资”企业从萌芽试探阶段到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1978年4月第一家港商投资企业在虎门落户,拉开了外商在中国投资办厂的序幕。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中国掀起了经济发展新高潮。全球500强为代表的大型跨国公司纷纷来华投资,外商直接投资自此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到2004年末,全国“三资”工业企业已达10.6万个。2008年,规模以上“三资”工业企业已发展到7万个。规模以上“三资”企业共吸纳就业人员2448万人,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0.2%。2008年现价工业总产值14.8万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9.7%,出口交货值5633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70%。经历了30年的发展,外资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推动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企业组织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中小型企业活力激增,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壮大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工业企业总体数量少,且以小型企业和个体经济为主体。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企业数量不断扩张,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随着城镇集体企业、乡镇集体企业以及非公有制企业迅速发展,小型企业数量激增,据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统计,2004年底,我国小型工业企业共有135万户,占全部工业企业总户数的98%;从业人员达到5796万人,占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62.3%;全年营业收入达到84304亿元,占全部工业的38.6%。另一方面,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得到茁壮成长。2007年底,我国工业企业集团已达1833个,拥有资产19634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的55.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6127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39.1%,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体系逐步形成。

  五、东中西部地区工业经济显著增强,区域经济结构在不断调整中向协调发展推进

  东中西部地区工业经济显著增强。建国以来,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均得到了空前大发展。2008年,东部沿海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现价工业总产值341717亿元,比1952年增长1457倍;中部地区94405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9倍;西部地区60126亿元,比1952年增长1683倍。

  区域经济结构在不断调整中向协调发展推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大体经历三个时期。一是1952-1978年,区域经济基本均衡时期。由于历史原因,旧中国建立的工业主要偏集于东部地区,布局极不合理。1949年中国工业总产值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仅有140亿元,经过三年恢复至1952年工业总产值为343亿元,其中68.3%分布东部沿海地区,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只占21.3%和10.4%。为了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极不合理的地区工业布局,从6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进行了以大小三线建设为中心的地区工业布局大调整。通过向内地迁建和新建企业,使沿海和内地的工业布局明显改观。1978年东部地区工业总产值所占比例下降为59.2%,中西部地区所占比例分别上升到25.1%和15.7%。东中西部差距逐步有所缩小。

  二是1979-2000年区域经济差异扩大时期。东部地区由于利用对外开放前沿地带优越的地理条件,积极开展“外引内联”,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出现了经济重心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的显著特征,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迅速拉大。2000年东部地区总产值所占比重又上升到69.7%,中西部地区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下降到18.8%和11.5%。

  三是2000年以来区域经济结构再次向协调发展推进。日益扩大的地区发展差距,愈来愈引起中国政府的关注,从1991年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始,中国政府开始强调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1991~1999年为决策层开始关注、强调区域协调发展阶段。1999年3月,国务院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2003年9月国务院决定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2004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加快,开始出现中西部发展速度快于东部的端倪。2008年中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8%,西部地区增长15%,分别比东部地区增速高2.9个和2.1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分别为19%和12.1%,比2000年上升了0.6和0.2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所占比重为68.9%,下降了0.8个百分点。区域经济格局开始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并向协调发展逐步推进。

  60年工业的风雨历程,铸就了60年工业的灿烂辉煌。站在新中国60周年的庆典上,回顾过去,我们不禁心潮澎湃、激情浩荡。中国工业以其雄厚的实力和竞争力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制造大国。展望未来,我们更加信心百倍、壮志满怀。中国工业化道路依然漫长。中国是一个工业大国,还不是工业强国。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坚持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推动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展,中国工业一定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作出更大贡献、再创新的辉煌。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