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
新中国60年:能源生产能力大幅提高结构不断优化
发布时间: 2009-09-24    作者:    来源:中国政府网 2009-09-24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中国能源发展六十年光辉历程

  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以及能源工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能源供应短缺一直都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富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能源工业的发展。六十年来投入巨资不断加强能源生产基础建设、提高能源生产科技和装备水平,增强能源生产和供应能力。建国六十年间,我国能源工业投资以年均14%的速度快速增长,累计完成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超过15%。是我国同期投入最大的基础产业部门。其中:煤炭采选业年均投资增长12.8%;石油天然气开采年均增长17.4%;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年均增长15.2%;电力及热力供应业年均增长15.3%。新中国六十年能源工业不断发展,能源供给持续改善。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能源供需形势发生根本改变,基本摆脱了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瓶颈”制约。

  (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是我国能源工业全面打基础、起步和加快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能源工业曲折前进的时期。

  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一五”期间,为尽快恢复煤炭生产并加快煤炭工业发展,进行了大规模煤炭基础建设。重点扩建了原有的开滦、大同等15个老矿区,新建了平顶山、潞安等10多个新矿区,建成投产矿井205处,恢复和新增生产能力共计8912万吨。与此同时还进行了煤炭开采和生产技术改造,生产环境和生产设备大大改善,安全生产状况良好,生产效率提高。到1957年新中国煤矿生产和管理水平、煤炭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煤炭产量从1949年的0.237亿吨提高到1957年的1.307亿吨。为新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刚刚发展起来的煤炭工业受到很大影响,煤炭生产、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产量明显下降。

  这一时期,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发展迅速。1953-1959年,先后开发建设了克拉玛依油田、冷湖油田和四川油气田。石油炼制工业也通过修复、原有炼油厂改造和新炼油厂建设得到初步发展,原油加工能力增强,主要石油产品产量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到1959年,我国原油产量由1949年的12万吨提高到373万吨,石油加工能力由1949年的17万吨提高到579万吨,实际加工原油395.6万吨,生产石油产品品种309个,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四类主要石油产品产量达到234.9万吨,自给率达到40.6%。

  60年代是我国石油工业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转折期,大庆、华北石油会战的胜利,炼油技术攻关的成功,使我国石油工业发生根本变化,我国建设了大庆、胜利、大港等几个大油田,原油和石油产品产量迅速增长。1965年石油产品实现全部自给,结束了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1978年,我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成为世界石油生产大国。

  (二)开革开放以后,中国能源进入飞速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为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供应的需求,从1978年起,能源工业通过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改革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改变运行机制和加强国际合作,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能源工业飞速发展

  我国能源改革是从改革能源经营管理体制,促进能源工业发展,解决能源短缺,缓解能源供求紧张局面开始的。

  为大力发展煤炭工业,国家分阶段有步骤的对煤炭工业实施改革。从1978年起开始在对煤炭行业进行调整和整顿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企业承包责任制。1984年开始改革煤炭投资体制和价格体制,1993年开始逐步放开煤炭价格,在取消煤炭补贴,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同时将煤炭企业推向市场。1998年国家改革煤炭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相继实施关井压产、减人提效和支持企业上市融资。2002年以后国家进一步改革煤炭投资体制,煤矿项目审批制改为核准制,建立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行“煤电价格联动”。通过积极改革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持续加大煤炭建设投资,煤炭生产基础建设不断加强,生产装备条件极大改善,科技水平大大提高,煤炭产量大幅增长。自1996年起连续多年,中国稳居世界第一产煤大国地位。

  为稳定原油产量,1981年国家对石油工业实行1亿吨原油产量包干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石油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产量稳步提高。1998年中央实施石油石化战略大重组,通过行政性资产划拨和互换,成立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石化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有效地整合了资源,扩大了产业规模,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我国石油产业的竞争能力。1999年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开展企业内部重组,分别组建各自的股份公司并成功实现海外上市。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原油和天然气产量以年均2.3%、5.6%的速度稳步增长,增长速度分别是全球同期平均速度的2.5倍和2.1倍;原油加工能力每年新增1000万吨,2008年加工原油3.42亿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炼油国;管道运输建设突飞猛进,管道输油(气)里程由改革开放初期的0.83万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5.83万公里,增长了7倍,形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油气管网。

  电力供应短缺长期以来一直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改革开放以后,为了消除这一瓶颈,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国家对电力行业进行了改革。在率先推行拨改贷试点的同时采取措施,鼓励联合办电、集资办电、支持地方办电、开展国际合作、利用外资办电,这些措施的实施,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办电积极性,不仅解决了建设资金问题,也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由国家投资办电的格局。80年代末,国家在大力提高一次能源产品生产能力的同时,将能源工业建设的重点放在了电力工业上,提出了“能源工业以电力为中心”的发展思路,电力工业得到快速发展。1988年10月国家对电力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进行政企分开试点。1993年开始股份制企业试点。1996年国务院决定组建国家电力公司,1998年电力部撤销,彻底实现电力工业政企分开。2002年,按照国务院5号文件,电力行业实施厂网分开,组建了两家电网公司、五家发电集团公司和四家辅业集团公司,出台了电价改革方案和相应的改革措施,改进了电力项目投资审批制度。设立了电力监管机构,出台了《电力监管条例》和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强调了行业协会的自律、协调、监督、服务职能,初步形成了政府宏观调控,监管机构依法监管,企业依法自主经营,行业协会自律管理和服务的电力体制格局。电力行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时期。

  经过30年的投资与建设,改革与创新,原来集中统一、僵化笨拙的计划管理体制被如今“政府调控、机构监管、企业自主经营、行业协会自律管理和服务”的新体制所代替,电力工业飞速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跨越。从1996年起,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连续13年居世界第二位,年投产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的发展速度,创造了世界电力发展历史的奇迹。截至2008年末,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近8亿千瓦,比改革开放之初增长了13倍,相当于日本、德国、加拿大、法国和英国发电装机容量的总和;发电量34668.8亿千瓦小时,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10.5倍;全国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达118万公里,是改革开放初期的15倍,除西藏、新疆、海南和台湾外,全国性的互联电网已初步形成。超高压交流输电、高压直流输电已达国际领先水平,电网在原有基础上很快进入超高压时代,电网运行也进入高度自动化。

  改革极大地解放了中国能源生产力,开放则有力地促进和加强了中国能源的多领域、多渠道合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能源如此巨大的变化和发展。

  节能减排、科学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能源消费不断增加。党中央、国务院一向高度重视节能减排,1982年党的十二大就提出了“用能源消耗翻一番支撑国民经济翻了两番”的伟大战略目标。在随后的十多年里通过制定各种政策、采取各种措施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到1995年,目标提前成功得以实现。从1978年到2000年,中国能源消费以年均4.1%的增长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9.6%的增长。

  2002年以后,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期,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消费迅速增长。2004年全国能源消费强度达到1.64,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值,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的过快增长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的矛盾日益突出。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证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2005年开始,国家节能工作力度空前加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为保证规划任务的完成,2007年国务院成立了由温家宝总理任组长的“国家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包括:批准制定和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单位GDP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了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体系,实行节能减排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启动实施了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千家企业节能行动。

  2005年—2008年三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节能减排方针政策,通过积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节能技术、加强管理、加大节能执法力度、积极动员全民节能等手段和方法,各项节能政策措施广泛推广,节能成效显著。截至到2008年底,“十一五”前三年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10.08%,完成20%目标进程的47.63%。三年累计节能近2.9亿吨标准煤。

   三、中国能源发展展望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