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990-2002年:迅猛发展阶段,国债投资极大促进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为了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邮电通信、原材料等行业的发展做出了明确的部署,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迅速增长。1990-2002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80249亿元,年均增长26%,比1979至1989年年均增幅高15.3个百分点,比同期全社会投资年均增幅高4.5个百分点。
这一时期,国债资金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拉动作用非常突出。1998年起,在不利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国家为启动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1998-2002年5年内共发行66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农业、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改造、中央储备粮库等基础设施项目,另外有部分技改贴息资金用于一些基础产业的技术改造项目。这些资金的投入,带动了大量社会资本的进入,使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从而进一步带动全社会投资和整个经济的稳定增长。1998-2002年5年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73380亿元,年均增长13.1%,比同期全社会投资年均增幅高2.2个百分点,有力地带动了全社会投资的增长,也使国民经济平稳度过困难时期。
1990年至2002年,是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一大批重大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并开始发挥效益。全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黑龙江和内蒙古100亿斤商品粮基地等项目使我国农林牧渔业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改善;神府东胜矿区、新疆塔里木油田、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一期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二滩水电站等工程缓解了能源紧张状况;京九铁路、北京西客站、上海浦东和广州白云新机场、上海地铁二号线等项目投产,沈大高速建成通车,高速公路建设进入如火如荼阶段,现代化交通网络开始形成;水利方面进行了长江、黄河等主要干流、湖泊的防洪堤建设,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开始启动。
(四)2003-2008年:全面快速发展阶段,能源和基础原材料工业投资增长加快,国家资金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资金来源渠道呈现多样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加大政府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使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水平又有了大幅提高,人民生活环境和城乡面貌得到明显改善。2003年到2008年的6年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246770亿元,年均增长24.5%,比同期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高8个百分点。2008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施工投资项目158350个,比2002年增加60352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04796亿元,比2002年增长2.1倍。这一时期的投资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能源和基础原材料投资快速增长。2003年到2008年6年间能源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7.3%,其中煤炭采选业和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年均增长分别高达44.6%和43.1%;基础原材料工业年均增速达40.6%。
2003-2008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完成投资(亿元)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3
-2008年合计
|
6年 年均增长(%)
|
合 计
|
22680
|
28991
|
36412
|
43291
|
51329
|
64067
|
246770
|
24.5
|
农林牧渔业
|
535
|
645
|
843
|
1118
|
1460
|
2250
|
6851
|
15.7
|
能源工业
|
5161
|
7505
|
10206
|
11826
|
13699
|
16346
|
64742
|
27.3
|
其中:煤炭采选业
|
436
|
690
|
1163
|
1459
|
1805
|
2399
|
7953
|
44.6
|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
|
946
|
1112
|
1464
|
1822
|
2225
|
2675
|
10245
|
21.6
|
石油加工及炼焦
|
322
|
638
|
801
|
939
|
1415
|
1828
|
5943
|
43.1
|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
|
3305
|
4854
|
6503
|
7274
|
7907
|
9024
|
38867
|
24.3
|
煤气生产和供应
|
152
|
210
|
275
|
331
|
347
|
420
|
1734
|
35.6
|
基础原材料工业
|
3465
|
4860
|
6173
|
6962
|
9057
|
12195
|
42713
|
40.6
|
交通运输业
|
5526
|
6876
|
8585
|
10833
|
12372
|
14807
|
58998
|
20.7
|
邮政业
|
27
|
29
|
17
|
21
|
14
|
19
|
128
|
-35.3
|
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
|
1602
|
1590
|
1490
|
1661
|
1702
|
1931
|
9976
|
0.9
|
水利管理业
|
722
|
750
|
838
|
916
|
1106
|
1420
|
5751
|
7.4
|
环境管理业
|
264
|
259
|
319
|
420
|
591
|
729
|
2581
|
26.0
|
公共设施管理业
|
3235
|
3882
|
4942
|
6171
|
7579
|
10130
|
35939
|
31.3
|
教育
|
1474
|
1803
|
1967
|
2129
|
2221
|
2355
|
11949
|
18.4
|
文化
|
333
|
419
|
550
|
652
|
733
|
936
|
3624
|
22.9
|
卫生
|
230
|
248
|
325
|
373
|
547
|
677
|
2399
|
20.4
|
体育
|
107
|
125
|
159
|
210
|
248
|
271
|
1120
|
20.4
|
二是国家在政策、资金上注重加强对中西部的扶持,中西部地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2003至2008年,中西部地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施工项目509758个,占全国的66.2%,比2002年提高5.9个百分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129805亿元,年均增长达27.8%,比全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水平快3.3个百分点。
从投资资金来源看,中西部地区6年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为12443亿元,占全国的61.6%,比1995年和2002年分别提高0.5个和5.5个百分点。国家资金的注入,缓解了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紧张的矛盾,带动了其他资金对中西部地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使中西部地区建成了一大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如三峡工程、青藏铁路,渝怀线铁路,甘肃宝天高速公路,陕西黄延高速公路,贵州黔西电厂,内蒙古锡盟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等。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极大地改善了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面貌,为提高中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和资金来源渠道开始多样化。改革开放初期,用于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基本上都是国家资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资和民间资本在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上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较好地解决了国家资金不足的问题。2008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占9.1%、国内贷款占21.9%,利用外资占1.4%,自筹资金占60.9%。投资主体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投资占61.6%,外资占4.6%,私营个体占7%。虽然国有投资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仍占绝对控股地位,但投资主体和资金来源已逐步多样化。
四是先后建成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包括石油、钢铁、电力、铁路、地铁、港口、机场等多个行业建设工程,如西气东输管道基建项目,西电东送工程,大庆油田开发产能建设工程,中海油海上油气田勘探开发投资项目,浙江镇海800万吨/年炼油扩建工程,上海赛科90万吨/年乙烯工程,广东江门、浙江乌沙山和北仑、江苏太仓、福建后石、山西阳城等电力项目,青藏线、宁西线、渝怀线、株六复线、浙赣线、朔黄线、内昆线等铁路项目,福建三福高速公路项目,广州地铁二号线工程,天津港扩建工程,洋山深水港集装箱项目一期工程,广州白云机场迁建工程等。2008年10月,三峡工程全部机组提前一年投产交付使用。
二、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