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
辉煌60年.资源能源篇
发布时间: 2009-08-31    作者:张翼 杨亮    来源:光明日报 2009-08-22
  字体:(     ) 关闭窗口
 1882年,上海亮起中国的第一盏灯。但67年过去后,大多数中国人依然过着“除了星月,就是一片黑暗”的无电生活。1949年,全国的发电量按人均计算,一年的生活用电不足一度电。

  昏暗的煤油灯、背着煤气包的汽车、衰败的矿井……是60年前的灰暗记忆。

  60年巨变,我国的资源能源行业实现了惊人的大跨越——

  目前,我国的发电装机已突破8亿千瓦,即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煤炭产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08年达到27.9亿吨,是1949年的87.2倍和1978年的4.6倍;

  2008年全国原油产量1.9亿吨,是1949年的1627倍和1978年的1.8倍,居世界第5位。

  60年巨变,我国的资源能源开发利用不仅实现了量的飞跃,而且实现了生产和消费结构、发展内涵的深刻变革。

 

60年来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增长100多倍

资源能源开发利用五色篇章

红色篇:激情燃烧的岁月和精神

  大庆,一个“黑色金子”的红色故事。

  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喷出黑色的工业油流,沉睡千年的荒原点亮中国石油工业的希望之光。当时正值新中国十岁华诞之际,新油田起名叫“大庆”。

  大庆油田诞生之时,新中国正面临经济最困难时期。“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就是最大的困难。”1960年,一场气势恢宏的石油会战在大庆拉开序幕,数万石油大军汇聚松辽平原。“铁人”王进喜“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钢铁誓言成为中国石油人的精神之灯。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战胜了一切困难。仅用3年时间,就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了大油田,一举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1963年,我国原油产量达到648万吨,基本可以自给。

  近半个世纪以来,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20亿吨,占同期全国陆上原油总产量的40%以上。从1976年开始,大庆油田实现年产原油5000万吨,连续27年高产稳产,成为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以“铁人”为代表的大庆精神也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

  “莫看毛头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1961年,王启民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后来到大庆石油会战工地时,与伙伴写下了心中的誓言。从一个热血青年到两鬓斑白的石油地质专家,今年72岁的王启民将自己全部融入大庆油田,为大庆的稳产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成为“新时期的铁人”。

  在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上,我们一次次读到“大会战”的记载:上世纪60年代华北石油会战;1970年石油大军三上辽河油田;1989年开始的塔里木会战;1992年开始的吐哈石油会战;本世纪初建成的4000公里“西气东输”工程……

  60年前,中国“缺油”、“少电”、煤炭行业落后。经过60年的开发建设,我国已形成了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能源总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在这份成绩单背后,“铁人”的红色精神与资源能源的开发建设者相伴相随。

橙色篇:改革喷薄出幸福与希望

  这是一个世界电力建设史上绝无仅有的“速度之变”:不到6年的时间,中国电力装机连续实现4亿千瓦、5亿千瓦、6亿千瓦、7亿千瓦、8亿千瓦五次大的标志性跨越。

  令人惊异的发展速度背后,是中国电力巨人深刻的“体制之变”。

  回顾电力工业30年走过的改革路径,大致经历了集资办电、政企分开、厂网分开等几个关键步骤。每一次改革都是一次生产力的解放,都激发了行业的活力。30年,一个庞大的电力巨人,完成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到一个市场为导向的电力体制新格局的重大转变。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积极进行能源体制改革,推动能源工业持续稳定发展,保障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建立市场价格机制、扩大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是能源工业体制改革紧紧锁定的目标。

  2000年和2001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国家石油公司相继上市,成功进入海外资本市场,预示着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对外开放进入了产权融合的新的历史时期。

  如今,在世界500强的名单里可以读到一个个中国重量级能源企业的名字: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国家电网、南方电网……

  改革开放的视野和魄力正在使我国成为国际能源合作的积极参与者。目前,中国已与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和管道项目合作。

  2008年3月,国家能源局组建,这是中国能源发展和改革的又一重大事件。

  改革,带来行业巨变,也为中国人走出能源瓶颈走向现代化幸福美好的生活开启了大门。

  旧中国,中国人的生活用能以薪柴和燃煤为主。

  60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数量不断增长,能源结构不断优化。1952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仅0.47亿吨标准煤,1978年达到5.71亿吨标准煤,2008年达到28.5亿吨标准煤。1952-2008年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7.6%。

  能源消费结构不断向优质化方向发展,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从1952年的95%下降到2008年的68.7%,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等优质能源比重上升明显。

 

黄色篇:土地价值从沉睡中被唤醒

  “农村的巨变是从解放后的土改开始的。”陕西省路一村82岁的赵菊兰回忆说。土改,使“耕者有其田”这个历朝历代农民的梦想变成现实,土地资源的活力得以释放。

  人口增长、城镇化进程、社会的发展使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更显突出,人们意

识到必须从根本上进行一次革命,寻求和建立一种运作费用较低而效率较高的土地资源配置方式。

  1987年12月1日,深圳市首次公开拍卖一块面积为8588平方米土地50年的使用权,44家企业激烈角逐,一家房地产公司最终以525万元成交。土地使用权在中国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由此拉开了序幕,有偿使用和级差地租使土地的价值从沉睡中被唤醒。

  60年来,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使我国土地由无偿、无期限、无流动向有偿、有期限、有流动转变,市场机制的引入,有效地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60年来,我国出台了土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13部,土地资源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利用高科技手段,开展了两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摸清了土地资源家底。

  60年来,土地资源管理不仅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用地保障,还通过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60年来,我国采用多种方式补充耕地。近10年来,通过土地整治,全国补充耕地4163万亩。

绿色篇:节能环保的现实与未来

  “如果骏马追不上太阳,我们就把太阳放在马背上。”

  在四川阿坝州红原县的查龙村,当夕阳在地平线坠落,夜幕下的红原大草原不再只有星光点点――牧民旦卓拉的帐篷里多了电灯、电视,而且走到哪里,就能亮到哪里!改变来自于一台独立的太阳能发电装置。

  站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的高原,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风机,一望无际,昔日令人生厌的狂风,今日成了滚滚的财源;在河西走廊西端,行驶在沙漠戈壁中的高速公路上,不时看到荒漠中矗立的银色风车,昔日令人生畏的百里风区,已变得像沙漠绿洲那样使人向往。

  2009年,世界仍笼罩在金融危机的阴霾中,但一场以新能源革命和低碳经济为主题的绿色浪潮正在席卷全球。

  在这场新能源的浪潮中,中国已成为勇立潮头的“弄潮儿”。

  2009年8月8日,我国第一座千万千瓦级风电示范基地——甘肃酒泉风电基地正式开工建设。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指出,这标志着我国风电建设进入了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据介绍,近几年,中国水力、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产业均实现了高速增长。2008年,风电装机已突破1000万千瓦,居世界第四位;太阳能光伏电池年产量200万千瓦,占全球产量的30%以上,居世界第一;核电从无到有,投产容量为910万千瓦,在建装机规模达2290万千瓦;水电总装机达1.72亿千瓦,居世界第一。

  绿色,并不仅仅是新能源的代表色。在大庆,“黑金”正在演绎着“红与绿”的交响,石油人提出:建设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的“绿色大庆”。在中国各地,黑色的煤炭业向“绿色矿业”加快转型。

  在一系列节能政策的指引下,我国能源消费一直保持着较低的增长速度,1980-2000年,实现了以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GDP翻两番的目标。1978-2008年的30年间,GDP年均增长9.8%,一次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5%,年均节能率3.9%。

蓝色篇:科技创新引领走向海洋

  2009年7月19日,中海油副总经理周守为在“2009年中国海洋论坛”上表示,中海油正在筹建三个“海上大庆”:在渤海,建设5000万吨原油生产基地;在南海深水区,建设400亿—500亿立方米天然气生产能力;在沿海地区,建设5000万吨(650亿立方米)LNG接收站。

  从中海油雄心勃勃的“海上大庆”规划中,可以读出中国人向海上进军、向大海要能源的丰硕成果。

  我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岸线,6500多个岛屿,约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我国的海洋管理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艰难曲折、励精图治的发展之路:1958年,国家组织了“中国近海环境与资源综合调查”;1964年,组建国家海洋局;1982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诞生……

  60年来,我国已形成了13个主要海洋产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水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石油天然气业等在国内经济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国际市场也具有了相当的竞争力。我国海洋渔业和盐业产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海洋产业的迅猛发展给海洋经济带来了勃勃生机。

  1978年,我国海洋产业总产值只有60多亿元,改革开放30年来高速递增,2008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2.97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由不到1%增加到9.87%,一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走向海洋,才会有惊喜的收获。走向海洋,需要胆量与勇气,更需要智慧和力量。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