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行业经济史
论中国共产党对农业现代化的伟大探索
发布时间: 2011-07-27    作者:武力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2011-07-27
  字体:(     ) 关闭窗口

  【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未中华民族富强而承担起领导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任,而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又是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在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程里,对农业现代化的探索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1921-1952年,通过民主革命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扫除体制障碍,彻底实现耕者有其田。二是1953-1978年,出于国家安全和赶超的需要,农业现代化必须服从于工业化的大局。三是1978-2011年,改革开放带来了农业现代化的新局面,其中又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80年代以“包产到户”推动农业发展阶段;90年代以产业化带动农业发展阶段;新世纪10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全面推进阶段。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农业现代化  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业产业化 

  由于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我国农业现代化,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而又辉煌的道路,我们不仅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24%的人口,实现了小康目标,而且经过近60年的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解决农业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大国之一。在中国这片土地,已有七千多年的农耕历史,有众多的发明创造和丰富多彩的农业遗产。据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河南省新郑县斐李岗、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出土的石斧、石铲、骨耜和稻壳、稻秆等物品的考证,当时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经栽培谷子和水稻。到明、清时期,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当时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大力推广一岁几收的多熟制,提倡粪多力勤,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引进了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明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所著的《农政全书》,对中国传统农业技术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

  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和农业文明发达,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早就产生了。据唐朝人记载: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租佃制的发达就是人口相对于耕地过剩条件下的制度优化(利于精耕细作和兼业),到清代中期,承平日久、高产作物的推广以及“摊丁入地”,都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加。又进一步加剧了人口与农业资源的矛盾,已经形成农业的过度开发。环境问题已经突出。到清末,人口与耕地的矛盾已经十分尖锐。当时就有人形象地说:“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箐,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种植之法既精,糠核亦所吝惜,蔬果尽以助食,草木几无孑遗,犹不足养,人事之权殚矣。”[1]

  可以说,在世界工业文明出现之前,我国有着达到世界颠峰的农业文明,同时也产生了“人多地少”的资源不足问题。但是,当工业文明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征服世界的时候,我国的农业却因国家的衰落而陷入危机。

    1. 中国农业现代化中的制度尝试:国有农场的变迁
    2. 韩喜平: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3.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民现代化
    4. 全国农业现代化蓝图绘就
    5. 用发展新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6. 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7. 为农业现代化打通金融血脉
    8. 张红宇:克服农业现代化短板
    9. 唱好“安天下 稳民心”的重头戏——“十二五”农业现代化跨越新台阶
    10. 叶兴庆:农业现代化核心是提劳动生产率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