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行业经济史
当代中国农业的"两个转变"与"两个飞跃"
发布时间: 2011-01-14    作者:汪青松    来源:《党史纵览》 2011-01-14
  字体:(     ) 关闭窗口

  
  当代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还要有第二个飞跃,就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集体经济,这是邓小平为农业改革和发展指明的方向。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为什么需要第二个飞跃?怎样从第一个飞跃发展到第二个飞跃?这些也要从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方式“两个转变”的角度来认识。首先,家庭承包经营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催生了农业市场化,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并走上农业产业化道路。
  发达国家农业不是单一生产环节,而是包括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在内的产业体系。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后也有多种经营与社队企业,但计划经济、集中劳动、统一经营和统购统销的长期实行,延缓了农业分工分业和商品农业的发展。1978年9月16日,邓小平在东北视察时说,要鼓励思考怎样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总产量,还有技术方面、多种经营方面,哪些该搞的还没有搞,怎么搞?1980年4月2日,邓小平同中央领导讨论工作时说:农村要发展多种副业,发展渔业、养殖业。政策要放宽,要使每家每户都自己想办法,多找门路,增加生产,增加收入。
  农业产业化不仅要发展农业内部多种经营,而且要以农村工业化为导向。1982年11月15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客人时指出,多种经营,我们有很多水面没有利用,如果淡水养鱼发展起来,那就了不起。不但养鱼,还要养牛、羊、鸡、鸭等等。带来的问题就是要提供好的饲料,饲料生产将变成新的行业,变成一门工业。中国的农业潜力很大,要利用科学解决这些问题。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使农业向第二产业延伸提高其附加值,使大工业技术和实验室技术能普遍而有效地运用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
  农业产业化要依靠市场化机制。家庭承包与商品化、社会化农业存在差距,需要在坚持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做到种养加相结合、贸工农相联系、产供销一条龙、农科教一体化经营。1986年5月10日,邓小平在会见加拿大总理布赖恩?马尔罗尼时说,农村改革普遍出现了农工结合的局面,大办多种经营和乡镇工业,容纳了剩余劳动力。这是我们成功经验中很重要的一点。中国还有一个广阔的天地没有开发,就是第三产业。通过市场机制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各个环节结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可实现农村经济由第一产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跨越。
  其次,当代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其内在逻辑联系在于,家庭承包经营激发了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而农业发展上层次则是要走农业科技化道路。
  20世纪50年代,我们党是从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的角度理解农业现代化。邓小平则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他指出:“农业现代化不单单是机械化,还包括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等。”

  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多次提到中国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的思想。1980年7月,他在河南听取工作汇报时指出:农村要发展,要注意两点,一是政策要正确。政策威力大,有了正确的农村政策,可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科学种田。要抓种子,搞优良品种,要搞好种子公司,繁殖良种。1982年3月,他进一步指出:肥料问题很重要。我们落实了农村政策,农业形势很好,但靠政策只能解决一段时间的问题,农业还要靠科学,要尽快解决肥料问题。1982年10月,他又说:我们整个经济发展的战略,能源、交通是重点,农业也是重点。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1982年11月,他再次强调,农业问题的解决,农民自己总结:第一靠政策,包括因地制宜,实行自主权、责任制这些政策;第二靠科学。现在看来,我们的政策是对的,要继续贯彻下去。科学方面的潜力很大,我们现在强调这一方面。比如种子,搞得好,效果就非常显著;还有肥料,如果解决了肥料问题,复合肥料搞得好,那么,潜力会更大,增产的效果就更大。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