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和成就
三门峡水利枢纽经过两次改建后,有效地保存了水库的库容,使其用于防御特大洪水和冬春蓄水,从而发挥了防洪、防凌、灌溉、发电、供水等综合效益。通过枢纽工程的建设和运用的实践,在多泥沙河流的治理和开发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工程效益
防洪:三门峡工程自1962年起,特别是第二次改建后,水库对一般洪水不拦蓄滞洪,大大减轻库区的淤积。330米高程以下有效库容30亿立方米,335米高程以下有效库容60亿立方米,用以防御特大洪水。当三门峡以上地区发生千年一遇洪水,经过三门峡枢纽的控制,可削减到花园口站设防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对下游防洪发挥很大作用。当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出现千年一遇洪水,三门峡及时关闸控制,可以削减洪峰,减轻下游洪水灾害。1964年以来,三门峡以上地区曾出现6次流量大于10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由于三门峡枢纽的控制,削减了洪峰流量,减轻了下游堤防负担和漫滩淹没损失。据黄委会统计,到1990年,三门峡水利枢纽的防洪效益为200多亿元人民币。
防凌:三门峡水库从1960年投入运用,下游的防凌措施,由过去以破冰为主逐步发展到以调节水量为主的新阶段。1967至1983年的17年间,黄河下游出现严重凌情有6年,如1968至1969年,河道冰量达1.033亿立方米,封冻长度703公里,由于三门峡水利枢纽控制泄量,均安渡无虞。1970年初春,济南老徐庄河段结成数公里长的冰坝,拦水超过历史最高水位,倘若漫过堤顶,济南市将成一片汪洋。三门峡水库及时关闸蓄水,为济南市解除了险情。为防凌需要,水库最高蓄水位1968年2月29日为327.91米,相应蓄水量为18.1亿立方米;1973年3月1日,蓄水位为325.99米,最大防凌蓄水量达19.5亿立方米。由于三门峡水库的及时调蓄运用,结合其它措施,不仅战胜了1967、1969、1970年严重凌汛,还使其他凌情较重的年份平稳开河,对保证下游凌汛安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至1990年,取得静态效益18亿元人民币。
灌溉:三门峡水利枢纽的修建,黄河下游沿黄地区70多个市县用上黄河水,平均每年引水100多亿立方米。三门峡水库每年利用凌汛和桃汛蓄水,为下游灌溉保持14亿立方米的蓄水量。在黄河下游春旱时,一般可使河道流量增加300立方米每秒,大大提高了下游引水的保证率,对改变沿黄地区的面貌发挥显著作用。据统计,1973至1987年的15年春灌蓄水期间,水库春灌蓄水总量206.74亿立方米,向河南、山东两省沿黄春灌区补水150亿立方米,其中实际有效补水量98.03亿立方米,两省抗旱浇麦面积共达3000万亩,增产粮食30.07亿公斤。山西省近30年来沿三门峡库区引黄灌溉100多万亩,增产粮食22.8亿公斤、棉花1.07亿公斤。
发电:三门峡水电站自1973年底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至1978年底第五台机组安装完成,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5万千瓦,年均发电量约10亿千瓦小时,年利用约4000小时。1973年底至1990年累计发电150.2亿千瓦小时,每千瓦小时按60年代国家不变电力价格0.065元计,创产值为9.763亿元,相当于枢纽工程固定资产5.34亿元的1.83倍,是国家向电站投资2.18亿元的4.48倍。1994年4月和1997年4月,三门峡水电站扩装第六、七号机组相继并网发电,装机容量增至40万千瓦,缓解了华中电网供电紧张状况,为豫西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电力。
供水:三门峡水库利用防凌和春灌蓄水,每年为黄河下游的郑州、开封、济南、东营等沿河城市及胜利、中原油田等地供水,使供水地区每年增加200亿元的工业产值。1972年至1982年曾5次向天津市供水17.5亿立方米。枢纽成功地采用了“蓄清排浑”调水调沙运用方式,枯水期增加下游河道3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保证了下游沿黄城市的供水,也改变了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二)工程成就
在多泥沙河流上修建水库,能不能保持有效库容,能不能正常发电,在三门峡工程修建前,国内外都缺乏经验。通过三门峡工程的兴建和两次改建,统一了对治黄的认识,树立了信心。通过三门峡工程“蓄清排浑”的运用,利用水库调水调沙,长期保持水库的有效库容,在设计上提高了对多泥沙河流兴建水利枢纽的规划设计理论水平,在施工和管理中取得了泄水建筑物和水轮机抗磨蚀的初步经验,研制成功的深水围堰,可以在40米水下作业,为多泥沙河流上建筑进水口的修复,提供有效的检修方法。三门峡水利枢纽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国外多泥沙河流的治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建国后兴建的第一座高度机械化施工的大型工程,开始改变传统的人力劳动为综合机械化作业,提高了我国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机械化施工和现场管理水平。在截流、土石方开挖、混凝土浇筑、发电机组的水涡轮焊接等方面都创造了新的经验。三门峡工程建设取得了工期短、质量好、投资省的效果。第一次改建时,在隧洞开挖中创造了导井爆破、扩挖井筒的新工艺,在隧洞混凝土浇筑方面研制成功钢模台车和利用锚杆砂浆固定顶拱混凝土模板等数项新工艺,对加快施工进度和提高工程质量都有显著效果。第二次改建,水电站改为低水头发电,在已建坝体中开挖一条直径10米的大孔洞,且对开挖边缘四周坝体未造成明显损伤,这项技术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使三门峡工程的改建得以顺利实施。
三门峡工程建设,锻炼造就了一批能打硬仗的水利水电工程队伍,包括各工种的技术工人、各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共2万多人,为全国其他水利工程单位现场培训技工和学徒近7000名。这批人成为我国水利建设战线上的骨干,为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主要参考资料:
1、周恩来:《在治理黄河会议上的讲话》(《周恩来选集》下卷1984年版)
2、邓子恢《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黄河规划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王化云《毛主席视察黄河记》(《万里黄河第一坝》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王化云《我的治河实践》(河南科技出版社1989年版)
5、杨庆安《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综合效益和发展规划》(1992年《三门峡通讯》)
6、段子印、白玉松《三门峡工程建设述略》(《万里黄河第一坝》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顾丰年:《周恩来总理与三门峡工程》(《万里黄河第一坝》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8、《黄河三门峡水利水利枢纽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9、《水电十一局志》(1995年10月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