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人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援
在三门峡工程筹建和兴建过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和关心,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程建设问题,并有20多位领导亲临工地视察指导工作。
在三门峡工程决策期间,毛泽东主席十分关心。1952年10月他第一次视察黄河,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当谈到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时,他说:“这个大水库修起来,把几千年的水患解决了,还能灌溉平原的农田几千万亩,发电100万千瓦,通行轮船也有条件了,是可以研究的。”连续三天,他沿黄河视察,详细询问黄河的历史和现状,十分关心两岸人民的生活。1953年,毛泽东主席途经郑州,特意接见河南省委和黄委会的负责人,他详细询问了关于三门峡工程和治黄规划情况,并对照图纸进行研究。当听说三门峡水库的坝址比其它坝址都好时,他兴致勃勃地问:“三门峡水库修起来能用多少年?”黄委会主任回答:“如果干流30个电站修起来,总库容量约在1000亿立方,这样算个总帐,……可以用300年。”他听后满意地说:“革命成功了,事情好办了。治黄问题过去不能解决,只有现在才能解决。”1955年,毛泽东到河南省视察工作,再次强调:“历代王朝都治理黄河,都没治好,我们共产党人一定要把黄河治理好,你们的责任很大呀!”并再次询问三门峡工程情况:“黄河每年流入三门峡水库十几亿吨泥沙,泥沙淤积怎么办?历史上治理黄河有堵、疏的争论,有两种不同的治理办法。”当听说上游搞水土保持试点的情况,他说:“这是个治本的办法。黄土高原面积大,人口少,任务艰巨,堵、疏、水土保持都可以搞。黄委会是治理黄河的专门机构,省委要支持把治理黄河这件大事办好。”毛泽东主席心系黄河,耗费巨大精力对治黄问题进行一次又一次调查研究,对三门峡工程一次又一次详细询问,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使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为了三门峡工程建设,周恩来总理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先后三次亲临工地视察。全国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确定兴建三门峡水利枢纽为根治黄河的第一期重点工程后,周总理自己提出:“黄河的事情我挂帅”。他亲自组建黄河三门峡工程局领导班子,多次主持召开水利枢纽工程设计审查会,重要原则都由他亲自审定。1958年4月21日至25日,周总理第一次视察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21日上午,总理听取了工程建设情况的简要汇报后,健步踏上悬空的钢索吊桥,跨过神门河,观看了隔墩、隔墙和廊道等地。沿途不时地和工人握手,问寒问暖,并认真询问了施工情况。视察结束时已将近下午2点,总理匆匆吃了点饭,不顾疲劳,马上召集水利枢纽专题会议。工程局负责人、总工程师分别介绍了工程建设情况,水电部和豫、陕、晋三省等有关单位的代表发了言。周总理聚精会神地听着各种不同意见,不论哪位同志发言,他都走过去坐在身边,认真听,详细记,说得不清楚的地方,不时插话。会议一直开了三天多,讨论了水库规划、防洪、水库寿命、水土保持以及工程设计与施工问题。24日晚,在三门峡水利工程总结会上,周总理拿着两页讲话提纲,作了长达三个小时的总结报告,主要讲了防洪、水土保持、泥沙控制、库区移民、大坝高程、综合利用、工程技术方针等12方面的问题。他指出:“现在兴建的三门峡工程,是改变黄河流域面貌的一个重大措施。”并运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深刻阐述了上游与下游、一般洪水与特大洪水、防洪与兴利、局部与整体、战略与战术等辩证关系,明确指出三门峡工程的目标应以“防洪为主,其它为辅”,“先防洪,后综合利用”,“确保西安,确保下游”为原则。还特别强调:“不能孤立地解决三门峡问题”,“要同时加紧进行水土保持,整理河道和修黄河干支流水库”,鼓励大家要有理想、有气魄,改变黄河流域的面貌。总理的讲话不断激起热烈的掌声。会议一直持续到25日凌晨1点钟。
为了研究解决三门峡工程拦洪、发电问题,周总理于1959年10月12日晚再次来到三门峡。当晚听取了有关方面的汇报。第二天上午,总理到三门峡工地视察,先后察看了电站厂房,导水墙、坝体等处。对三门峡工程拦洪、发电等方面的情况问得十分详细,并作出重要指示。当了解到工作在大坝廊道里的灌浆工人不少人患了关节炎时,当即指示工程局负责同志注意解决这个问题,加强对工人的劳动保护,改善其劳动条件。总理回北京不久,国务院组织卫生部、水电部等8个部的调查组,按照总理的指示,到三门峡工地了解工人劳动和生活情况。调查组回北京汇报后,总理又派人给三门峡工地送来了医疗器械、药物和保暖防湿用品,指示在工地上建烘干室、取暖室和医疗室,安排患有职业病的工人轮流到临潼、青岛、北戴河等地疗养。1961年10月8日,周总理第三次来到三门峡,陪同尼泊尔国王和王后参观水利枢纽工程。周总理一行参观了拌和楼工地、空气压缩机房、机械基地、张公岛、中流砥柱等。每到一处,都受到水利建设者的热烈欢迎。他鼓励工人们:“要不断地扩大再生产,为三门峡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1960年4月23日,国家主席刘少奇视察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详细听取了汇报,并接见了帮助建设三门峡工程的苏联专家。1961年3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视察三门峡水利工程。此外,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邓小平、李先念、陈云、李富春、陈毅、彭德怀、习仲勋、彭真、郭沫若、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罗荣桓、聂荣臻、邓颖超、帕巴拉·格列朗杰等亲临三门峡工地视察指导,极大地鼓舞了工程建设干部、职工的奋斗激情,解决了施工中遇到的重大疑难问题,对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工程质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中,全国人民给予了大力支援和无私奉献。三门峡工程筹建阶段,全国有500多家工厂不分昼夜赶制工程所需物资。三门峡新建9万多平方米职工住房所需的主要材料,全由外地供给。湖北省为此压缩本省竹子用量,及时将6万根竹子运往三门峡;洛阳铁路分局在运输计划外,设法给三门峡增加193个车皮,保证建筑工地用砖运输;山西省供应了全部建房草料;上海市压缩五金水暖器材销售量,供给三门峡工程1500件市面上难以买到的水龙头和白弯头。三门峡工程所需的各级干部、技术人员、施工队伍,全部是从全国各地机关、工矿企业、水利水电工地和农村抽调的。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没有任何怨言,把三门峡水利建设工地当成自己的家。特别是水利工程开工后,《人民日报》发表了《大家来支援三门峡啊!》的社论,在全国迅速掀起了支援三门峡工程建设的高潮。北至大兴安岭,南至湛江港,涉及23个省、市、自治区80多个大中城市的300多家工矿,想方设法把施工所需要的大量物资、设备和器材,源源不断地运往三门峡工地,各地寄往三门峡工程局的慰问信件雪片似地不断飘来。
三门峡工程建设,离不开河南省委、洛阳地委,三门峡市委和全省人民的大力支持。水利工程筹建伊始,河南省委即予以高度重视,指示洛阳地委在陕县会兴镇建立“洛阳专区支援基本建设三门峡办公室”。随着三门峡工程建设的发展,又指示洛阳地委在支建办公室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共三门峡工区委员会和工区人民政府。省委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三门峡工程建设所需的民工、物资等问题,研究供销、运输等方面问题的解决办法。省委要求各地挑选思想素质好的精壮民工参加三门峡工程建设,动员洛阳以西、阌乡以东铁路沿线城镇的群众腾出部分房子,暂时解决随迁职工家属的安置问题。为了统一领导工程建设单位的党组织和各项工作,河南省委作出《关于调整三门峡工地领导组织形式的决定》,建立了中共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委员会,受省委直接领导。
1955年,黄委会测量总队迁到陕县。洛阳地区行政专署发布指示:“凡黄河测量队所设各种标志、三角点、水准点、图根旗一律认真保护,不准破坏。”并把设在陕县的专署干部学校百余间房子腾给测量总队使用。三门峡工区建立后,工区辖黄底、院科、野鹿、会兴、磁钟、贾王庄、梁家渠、大安8个乡,107个自然村。工区确定的工作方针是:发动广大群众,积极支援三门峡工程建设。首先建立了行政机构和社会服务机构,调配大批干部,充实各个部门。其次是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满足职工生活需要。在日用品消费品的供应上,大力组织货源,增加花色品种,并送货上门,方便了职工及家属。其三,直接为三门峡工程建设服务。1956年组织各种运输工具,给三门峡工地运送砖、瓦、沙石、煤等各种物资104万吨。全区安排1000个劳力,保证工程建设随时对普通工人的需要。
三门峡建市后,市委十分重视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生产、生活物资供应。在三门峡工区原有的基础上,扩大调整了供应机构,增加了服务人员,丰富了花色品种,并进行了总体规划设计。为方便建设职工生活,市委本着缺什么发展什么的原则,专门从洛阳引来理发、缝纫、洗染、照像、甜食等店铺,满足职工需要。1958年,三门峡市委提出“大坝建设第一,组织以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全面大跃进,鼓足干劲,提前完成水利枢纽工程,并把三门峡市建设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的建市方针。同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陕县的菜园、东凡两个乡的19个村划归三门峡市,扩大了市郊蔬菜种植面积,培育了蔬菜生产基地,使水利工程职工生活有了保障。三门峡人民在人力、物力上,为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门峡水利枢纽从设计到施工,苏联专家做出了重大贡献。1952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聘请苏联专家综合组来华帮助编制黄河规划。此后,苏联专家多次对黄河进行实地查勘,并研究了有关黄河的资料,于1954年10月完成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选定三门峡水利枢纽为实施黄河规划的第一期重点工程。1956年5月,苏联列宁格勒设计分院提出大坝和水电站初步设计要点报告,同年底完成初步设计。按照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苏联专家于1959年全部完成了所承担的技术设计任务。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先后有数十名苏联专家亲临工地指导施工,为枢纽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60年8月,苏联驻三门峡工地设计代表组专家奉召回国。为感谢苏联专家付出的辛勤劳动和作出的贡献,三门峡工程局领导代表周恩来总理授予他们中苏友谊纪念章。
两次工程改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