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行业经济史
经济奇迹背后的金融路径
发布时间: 2010-07-27    作者:周祖文    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0-07-07
  字体:(     ) 关闭窗口

  随着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也进入一个波动期。对于经济波动,我们并不陌生。中国奇迹就是在若干次大幅经济波动中取得的。按易纲的理解,产权缺失可以逻辑一致地诠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波动。为此,他提出了一个产权缺失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通货膨胀”三期分析框架:第一期是通货膨胀。在产权界定不完全的情况下,政府干预使得许多重要的生产要素,比如货款和土地不能得到市场定价,价格杠杆因此不能在投资中发挥应有作用,政府利用行政权力无视成本地扩张投资规模,银行的产权不清晰进一步加以放大,结果经济在当期就面临通货膨胀压力;第二期是通货紧缩。由于投资低效,第一期的过度投资导致第二期的过度供给,但需求并没有得到同步增长,经济很快就产生了通货紧缩压力;第三期又是通货膨胀。紧缩的压力引发银行坏帐和隐性赤字,如果无节制持续,央行不得不发行货币弥补坏帐和赤字,意味着长期经济又面临通货膨胀的风险。这一假说,从金融角度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波动提供了一个有说服力的解释。

  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转轨尚未完成。在转轨经济中,产权缺失与行政力量对经济的干预都是现实存在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逻辑,就是要通过界定和保护逐渐清晰的产权制度,使经济主体从一到多,决策由集中到分散,决策主体独立决策并对后果负责。令易纲感到欣慰的是,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市场经济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他多年在金融一线的观察证实了这一点。易纲发现,中国经济周期是随着真实利率的起伏而波动的,尤其在1993年国家确立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后,利率传导的有效性开始提高,实际利率与实际GDP增长率呈明显地反向变动关系,只要利率有所降低,GDP增长率就出现相应的上升。而这种反向关系,在1978至1993年间的相关性就要低得多。易纲还发现,中国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其经济波动轨迹与解释市场经济体的存货顺周期理论也有较强的吻合度。简单地说,存货顺周期理论是指,在经济上升期,厂商就增加原材料和产成品存货,而在经济下行期,厂商由于预期不好就减少存货;只要厂商、企业和居民都按市场行为来追求利润最大化去生产和交换,存货顺周期的规律就会存在。近十几年中国的经济波动,是可以用存货顺周期理论加以解释的,但在1990年,经济名义增长率是4%,经济相当低迷,但存货却大量增加。按照易纲的估计,存货增加量相当于当年GDP的5%。这明显是反存货顺周期理论的,易纲据此推断1990年还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关键年头。

  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中重要、同时也是十分微妙的一个部分。在中国,宏观调控越来越倚重于金融工具,但是宏观调控这一说法在成熟市场经济的对应物更多地称为“宏观经济政策”,这一称呼差异本身很能说明问题。多年的金融工作实践,使易纲认识到了中国经济的复杂性。虽然一般都把中国归入经济新近崛起的“金砖四国”之中而视为新兴经济体,而把采取休克疗法转向市场经济的东欧国家称为转轨经济体,但他认为,中国同时具有新兴经济体和转轨经济体的特征,因此解释和应对中国问题面临更多的矛盾与悖论,很难用一种简单的工具和方法加以解决。就像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的争论一样,理论上占优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合适的,向市场经济转轨之路并非一马平川的坦途。在改革进行了三十多年之后,进一步推进中国经济奇迹的进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加强金融市场化改革的维度。

  《思考录》是易纲潜心之作,收集了2003至2009年易纲的主要论文,内容丰富,充满对中国经济和金融问题的洞识慧见。在书中,对于诸如物业税,房价,汇率、货币政策、农村金融等等重大的热点问题,作为一个求真的学者和勇于担当的金融决策层成员,易纲都给出了他的前沿观察和深邃思考,读来令人深受启发。相信读者只要认真去读,是能体味到作者那一份赤子之心的。就笔者的观感来说,易纲在《思考录》中虽然关注的主要是三十年来的中国金融改革历程,但在深层次上他关心的是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这一点,在《思考录》自序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当他为大城市堵车、电子垃圾和办公居住用房浪费忧心忡忡之时,当他为国土荒漠化劳心伤神,表达他退休后最想做的事是设计一个激励相容的可持续的机制,配有一定的财政金融资源,专门用于治沙的愿望之时,当他为国民缺乏公共意识、做事不认真、缺乏风险意识而大声疾呼之时,我们感受到了一颗对祖国充满挚爱的深沉敏感的心灵。

    1. 中国改革初期的思想解放、中外交流和理论创新
    2. 放权、让利和松绑:中国经济改革的起步
    3. 中国经济改革40年的阶段、成就与历史逻辑
    4. 现代税收制度建设:四十年个人所得税发展的思考
    5. 人民银行决定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6. 关于调整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
    7. 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8. 人民银行公布《2010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
    9. 人民银行召开会议要求贯彻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
    10. 人民银行分别与香港金管局及中银香港签署文件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