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行业经济史
中国农业现代化必须注重区域差异化
发布时间: 2010-04-27    作者:张新宁    来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0-04-27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东北类型中的吉林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及其内部的地区差异性

2009年秋季,我们专门到吉林省调研。吉林在东北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作为一个差异化的典型案例进行两个层次的分析。

()第一个层次,全省的特点。吉林省作为我国的粮食核心产区和农业大省,地处松辽平原腹地,土地肥沃,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是中国传统的大粮仓。吉林现有耕地8301万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55%;人均耕地面积304亩,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7亩的222倍。2008年粮食产量为2840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4%,居全国第8位,其中。稻谷产量为579万吨,占全国稻谷总产量的30%;玉米产量为2083万吨,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l26%。近年来,吉林省把实现本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放在突出位置。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做了有益尝试。总体上说。吉林省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自身的资源优势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机械化为抓手、以信息化为保障,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工农协调互动的方针。吉林既是农业大省,又是工业大省,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工农协调互动,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积极构建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近年来,吉林紧紧围绕龙头企业建设,充分利用市场调节和政策扶持,加快建立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多元投入机制、资源整合机制、技术创新机制和企业家成长机制,实现资本、资源、技术、人才各种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快速集聚,推动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走上区域联合、集群发展、多极增长、科技主导的路子。

第二,以自身的资源优势为基础,发挥和开拓资源优势。吉林位于我国东北地区,耕地资源、饲料资源、草原资源、畜禽品种资源、地域和气候资源丰富,为吉林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吉林并不满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对建设用地占农田实行耕作层土壤剥离,施工结束对泥浆坑“无害化”处理后再把剥离的表土回填。当年就能耕种,这样就不以坏地代好地、不搞假造地,再造了3万多亩优质耕地。

第三,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推进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吉林省始终把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支撑,把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如以蜂治虫的生物防治技术。玉米螟是玉米生长过程中的主要害虫(每年因玉米螟危害可使玉米减产10-20%左右),赤眼蜂是玉米螟的天敌,吉林利用人工繁育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公主岭市20097月份共向l70万亩玉米田放飞255亿头赤眼蜂。可从虫口夺回粮食68万吨:20年来该地防治面积已经累计达到2652万亩,挽回粮食损失折合人民币10亿元)。此外,吉林省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发展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农业信息化,强化科技成果和科技信息的运用。

第四,发展循环农业,推进低碳农业建设。循环农业是对农业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将农业副产品、剩余物、废弃物变废为宝的新型产业。低碳农业是发展循环农业的重点,是以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现代农业,核心是能源和资源利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吉林省在实践中探索了适合吉林省不同地区循环农业和低碳农业发展的不同模式,积极发展农村沼气项目,充分转化利用农村各类作物秸秆资源,通过秸秆全量还田、高温积肥、青贮氨化、种植食用菌等不同形式和方法处理秸秆问题,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如榆树市将日光温室与沼气池相结合,重点推广了沼气池建造、温室养猪、日光温室建造及管理、反季节蔬菜种植等技术,实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净化养殖环境、生产新型能源的有机结合,促进生物链良性循环。

()第二个层次,省内小区域的特点。从省内的具体地区来说,也有各自的差异性:(1)地貌特征:大致是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由东南向西北沉降,形成了山地一丘陵一平原三大地貌类型。分为四个区域:东部长白山区,东部低山丘陵区。中部冲积、洪积台地平原,西部沙丘覆盖的冲积平原。(2)资源分布:有的地区耕地资源丰富,如中部的平原地带,是我国玉米和水稻的重要生产基地:有的地区草原资源丰富。如西部是松嫩草原的腹地,有草原草场2815万亩,中、东部草山、草坡l622万亩,林间林下草地4325万亩,合计草场资源面积达到8762万亩。(3)畜禽品种资源:延边黄牛、东北民猪等是具有突出特色的优良地方品种,西门达尔牛、萨福克肉羊、宽胸系肉鸡是生产水平比较高的现代良种,吉林白鹅、梅花鹿等是适应地方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培育品种。(4)牧业资源:中部玉米带牧业经济区是玉米主产区,西部草原牧业经济区是传统的畜牧业发展区域,东部山区半山区牧业经济区是特色养殖业的集中地域,环城畜牧业经济区是城镇居民菜篮子中肉蛋奶供应的重要基地。因此,吉林省内各个区域地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也采取了不同的方略:有的地区以种植玉米、稻谷为主,大面积耕作,推广机械化;有的地区大力发展畜牧业,以生猪、肉牛、肉鸡为主,扩大饲养规模。提高加工层次,提升肉类基地建设的总体水平:有的地区以草食动物为主要目标,重点发展肉牛特别是草原红牛、奶牛、优质细毛羊等草食性动物;有的地区重点发展肉牛特别是延边黄牛、奶牛、吉林梅花鹿、肉食犬和獭兔等特色养殖业:有的地区利用环城的优势,紧紧围绕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变化,有针对性地发展市场适应型高效牧业,在达到一定程度后,有条件的城郊地区要先后向科技园区式牧业、旅游观光式牧业、生态循环式牧业的特色领域发展。这样,就从整体上推进了吉林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

从高标准看,吉林的农业现化化的进程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生态环境渐成恶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土地盐碱化、草原退化和土地沙化。二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目前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但与农产品加工业发达的沿海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总量依然偏小,规模化水平低;加工层次较低,产业链条较短;资金严重匮乏,融资渠道狭窄;特色不够突出,缺乏知名品牌等。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抗击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多年来。吉林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人一直不足,财政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力度也有弱化的趋势。由于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老化陈旧,很难对农业生产提供持续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大幅下降。四是农产品流通体制不顺畅。虽然商品市场体系已形成了多元化格局,但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商业资本积累不够,市场流通规模偏小,现代化、组织化程度较低。五是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流转合同不规范:农户间流转比重大。适度规模化经营不够,向外部经济组织流转数量少;与沿海地区相比,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产业化龙头数量少,带动土地流转力量不足。六是农民增收面临新的困境。吉林的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仍未根本解决。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农民增收的形势依然严峻。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10年我国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之一是“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扩大内需增长空间”,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增加涉农补贴规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扩大农村需求,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为此,吉林在今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可考虑:一要注重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二要采取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第二次飞跃”、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三要高度重视科技在服务农业发展方面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尤其重要。应当将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提上重要日程,靠科技创新支撑和带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四要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提高农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农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五要利用科学技术改造中低产田和劣质土地。一方面选种适宜性作物,另一方面改良土质;特别是大农业,包括利用种草、植树和其他方式,改变劣质土地,克服草原退化、土地沙化,进而向山地、沙漠、戈壁进军。至于西部广袤的高原,更有长远的开发利用空间。这都需要高新科学技术的创造和利用。

总之,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应当分层次注重区域差异化,创造多样化的现代特色农业,尤其是重要产粮区(像河南、吉林、黑龙江、江西、安徽等)应当率先实现各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

    1. 新中国成立70年农业现代化理论政策和实践的演变
    2. 中国农业现代化中的制度尝试:国有农场的变迁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