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两个命令的同时发布立即引起强烈反应。在棉布(包括土布)市场上,消费者争购,土布价格上涨,织户持布不售,私商小贩和纺织户与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争夺货源。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市场变化反而有可能刺激手工纺织的发展,直接影响棉花统购、絮棉供应和国营商业对棉布(以及土布)货源的掌握。为此,1956年9月27日,商业部电示,要求各地加强对土布市场的管理,各地应该根据政务院命令,对于目前市场上发生私商小贩或土纺织户与合作社争购土布或套购絮花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加强管理,其情节严重性质恶劣者并可个别予以适当的处分以教育多数。[3](pp.280~281)11月10日,商业部和供销合作总社再次联合发出指示,要求加强手织布的购销管理。针对手纺纱织布收购不足、棉布供应紧张的情况提出几项措施,包括允许持土布票购买机织布,对机织布货源做必要的支持;在棉产区和手纺纱织布产区,充实机织布的供应;加强市场管理,除允许产销双方在一定地区内互通有无外,严禁黑市交易和私商收购贩运;进一步摸清手纺纱织布的产销数量、成本、利润、与机纱布的差价和纳税环节等情况,以便进一步研究并采取适当措施等。[3](p.281)在棉布统购统销政策中,关键问题是统购,其中更为困难的是土布统购。土布生产者是分散的小手工业者及广大农民,其产销状况不易清楚了解,其实际生产也难以被国家政策所管控。即使在合作化、集体化以后,农民家庭的土纺土织生产与土布的市场流通(黑市)仍然合法或非法地存在,干扰着国家计划管理。在棉花统购方面工作进展也不顺利。有的地区的棉农把自己手中的皮棉加工成絮棉留着自用;有的认为棉花统购了,怕以后自己再用不方便,收下棉花抢着先用、快用,弹成絮棉存着;有的摘了很多棉花不卖、等待观望等。自命令公布至12月中旬,全国除四川、陕西两省外,其他地区均未按月完成收购计划,距国家要求相距甚远。[3](p.253)对此,《人民日报》社论指出,这些情况说明,我们对棉花宣布统购后在农民群众中所可能引起的变化,事前研究分析得不够,必须充分认识完成棉花统购任务还必须进行艰巨的紧张的工作,应在各地党委和政府领导下,深入群众,了解情况,及时解决群众中的思想问题及工作中的问题,这是完成统购任务的关键。[5]早在1954年11月10日,商业部在关于棉花统购和棉布统购统销实施情况和存在问题给国务院的报告中就曾说,絮棉和手纺用棉是棉花统购中的关键问题,也是有关改造小生产者的比较复杂的问题,在这方面要多做一些工作。[6]当时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同志指出,本着既要完成国家计划、又要照顾棉农产棉的实际情况,对棉农自留部分不宜限制过严,在有手纺手织习惯的地区,应根据对手纺手织压缩或维持的方针,分别地对专业和副业、手纺和手织户的原料供应作妥善的安排。手纺和手织都是农民原有的习惯和生活收入的一部分来源,但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应有所区别。手纺用棉与纱厂用棉有直接矛盾,但手织则仍可利用机纱。因此对手织户应照顾多些,主要是合理地解决这些织布户的棉纱供应问题。[7]在棉农已留自留棉的地区,一般不再供应絮棉及土纺用棉。
1956年下半年放宽农村市场管理后,大量统购统销物资在统购工作没有结束前就在自由市场上出售,妨碍了国家统购任务的完成。其中棉花和土纱土布市场也很活跃。私商小贩深入集中产区套购棉花或土纱土布进行远途贩运,高价出售。有的地区供销社也进行着非计划收购和贩运土布活动。为此,商业部、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于1957年6月联合发出的《关于严格禁止买卖布票和加强土布市场管理的通知》指出,在江苏、浙江、河北、陕西、河南等省土布产区,私营商贩和农民贩运土布免票高价出售的情况很活跃,各地还发现贩卖棉布及布制品不收布票的自由市场。通知要求严格土布市场的管理,上市土布除允许生产与消费者可小量互通有无外,其余部分应由当地国营公司或供销社负责收购,凭票供应市场。供销社收购的土布除当地销售外,其剩余部分统由国营公司负责调剂外区,禁止商贩贩运。8月9日,国务院发出《关于由国家计划收购(统购)和统一收购的农产品和其他物资不准进入自由市场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并严格了统购统销物资的市场管理,规定凡属国家规定计划收购的农产品一律不开放自由市场,全部由国家计划收购。国家计划收购任务完成以后农民自己留用的部分,如果再出卖的时候,不准在市场上出售,必须卖给国家的收购商店。不是国家委托收购的商店和商贩,一律不准收购。其他不是由国家指定担任收购任务的企业、机关和团体,都不准进行收购。既不准派人到农村去收购,也不准在城市中收购私人贩运进城的计划收购和统一收购的物资。[3](pp.762~763)
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第一,在实行棉花统购和棉布统购统销政策之初,土纺织布在棉布供应中占有一定比例,补充着机织布的不足,而纺织户持布观望、私商小贩的竞争导致国家收购不足,对棉布的计划供应造成影响。第二,土布的非法市场流通以及价格上涨,必将刺激手工纺织的无计划发展,不利于棉花收购,因而必须严格市场管理。第三,手纺和手织情况又有不同,对棉花收购有直接影响的是手纺,因而对手纺和手纱织布采取压缩和淘汰政策,而对机纱手织业暂时网开一面。为了照顾纺织户的就业,在一定时期里仍维持其生产。在这里,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要妥善地处理同棉农的关系。手工纺织问题也是同农民的关系问题———如何对待产棉区与非产棉区的农民纺织户问题。这也是后来工作中一直着力解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