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的历史总是能浓缩很多东西。世界铁路的拓展伴随着人类工业文明的演进,中国铁路则自孙中山先生绘就《建国方略》起,就蕴涵着一个古老民族对现代化的强韧追求。
迈入新世纪以来,正如这个国家的发展备受全球瞩目和钦佩一样,中国铁路也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当我们回溯这一系列成就的起点,一份文本日益凸显出其卓越的价值和深广的内涵。这就是2004年1月7日,经国务院审议通过的中国铁路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在这份规划实施6周年之际,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8.6万公里,超过俄罗斯,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时速25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里程近4000公里。武广高速铁路以350公里的世界最高运营时速、最长运营里程卓然立于世界高速铁路的最前沿,成为中国速度和中国制造最具标志性的代言者。
2009年9月28日,建设者们抛起安全帽庆祝京沪高速铁路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胜利合龙。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一)
2004年1月7日注定会在中国铁路史册里留下浓墨重彩的痕迹。这一天,国务院审议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这是本届政府批复的第一个行业中长期专项规划。
规划的另一端是2020年。它初步绘就了本世纪头20年我国铁路建设的宏伟蓝图,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铁路发展的战略构想,体现了国家加快铁路发展的政策导向。
以此规划为契机,中国铁路建设步入规模最大、标准最高、发展最快的时期。一条条高等级铁路客运专线、一条条区际大通道,成为神州大地上不断延伸的壮阔风景。
以历史的眼光看,这是一个开创性的不同寻常的规划。在此之前,铁路发展都是5年一规划。《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出台,将铁路发展的战略眼光放长、放远,具有系统性和前瞻性。
规划第一次系统提出“客运专线”概念,为中国铁路建设确定了客运专线、区际干线、煤运通道及西部铁路4个重点。自此,功能定位清晰、路网结构合理的大规模铁路建设全面铺开。
规划第一次明确提出“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为铁路装备实现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廓清了路径。
6年前,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有7万余公里铁路,列车最高时速不到160公里。面对国家发展和时代进步,铁路成为制约经济腾飞的“瓶颈”。如今,铁路营业里程有了巨量增长,铁路技术的各个方面全线突破,中国铁路昂首驶入“高速时代”。
这一过程,是与国家发展的历史性进程相伴随的。与此同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也对铁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铁路必将在中国未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占据骨干地位。
就铁路内部而言,一份科学的规划所释放的生产力和激发的创造力,甚至超过了规划本身。数年间,铁路把握黄金机遇期所取得的成就,对未来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8年10月,《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发布。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规划目标由10万公里调整为12万公里以上,电气化率由50%调整为60%以上;客运专线建设目标由1.2万公里调整为1.6万公里以上;规划建设新线由1.6万公里调整为4.1万公里。
“按照这一规划,快速客运网将连接所有省会及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大大缩短城市间时空距离。”铁道部党组书记、部长刘志军说,届时,北京、上海、郑州、武汉、广州、西安、重庆、成都等中心城市,与邻近省会城市将形成1小时至2小时交通圈、与周边城市形成半小时至1小时交通圈。
规划为我们描述了不远的将来,中国大地上将呈现的图景:北京到上海旅行时间将由10小时变为4小时内,北京到广州将由22小时变为6个半小时,北京到昆明将由最快38小时变为不超过8小时,甚至从北京到遥远的乌鲁木齐,也将由40小时缩至仅仅11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