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1996年以来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形成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翻两番目标的提前实现,我国人民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不仅经济总量已经较大(世界银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2001年的GDP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而且形成了买方市场,即生产能力超过了市场需求,同时,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随着发展也压力越来越大,以水资源为例,我国人均淡水资源排在世界第88位,仅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但1995年水利部的检查表明,我国700余条河流中水质良好的仅剩32.2%,自1984年至2000年受污河流增加了1倍以上。上述因素都使得外延型的经济扩张和粗放增长受到很大约束,很难再继续下去了。与此同时,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方兴未艾,使工业化再次遇到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历史契机。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又一次开始探索新形势下的今后工业化道路问题。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召开有146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的第二次环境会议,发表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并签署了几个单项环境保护公约。这次大会提出了建立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大会以后,我国也开始组织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经过反复论证和讨论,于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颁布。
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进步的决定》正式颁布,首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1996年,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并列为国家基本战略。1999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标志着我国的工业化的区域发展战略转入第二个阶段,即由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梯度发展、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转入协调发展、开发西部的阶段。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2001年底,中国经过长达15年的艰苦谈判,终于加入WTO,标志着中国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国外市场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工业化由外延型向内涵型、由数量型向效益型的转轨,与中国劳动力富余、城乡就业压力大自然要产生一些矛盾,如何加快农村大量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如何解决城镇大量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新增就业人口,不仅关系到中国工业化转轨能否成功,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工业化目的(共同富裕)能否实现。因此,中国共产党在积极探索和大力推进工业化转轨的同时,也开展了城镇“再就业”工程,并加快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总之,以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和方针政策,完成了关于工业化认识上的转变。2003年,党的十六大将“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式概括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
[1] 《毛泽东书信选》,237页,人民出版社,1983。
[2] 《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1版,139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3] 《周恩来选集》上卷,361页,人民出版社,1980。
[4] 《陈云文选(1949-1956)》97—98页,人民出版社,1984。
[5] 《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172—173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6] 《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18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7] 《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20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714—715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9] 《周恩来选集》下卷,第109~110页,人民出版社,1984。
[10]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69页,人民出版社,1977。
[11]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00页,人民出版社,1977。
[12]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72页,人民出版社,1977。
[13]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74页,人民出版社,1977。
[14]《陈云文选》(1956—1985),第30页。人民出版社,1986。
[15] 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人民出版社,1957。
[16] 参见《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141页,人民出版社,1977。
[17]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70页,人民出版社,1977。
[18] 转引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第172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9]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250页,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