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
自2000年美国股市下跌、新经济泡沫破灭以来,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舆论此起彼伏,先是从日本开始,随后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美国加入,接下来连华尔街的金融大亨们也加入了人民币汇率问题的争论。尤其是自美国2001年“9·11”事件和2002年2月企业财务丑闻以来,美国布什政府不断地对中国施加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2003年5月,在西方八国财长会议上,美国财长诺斯首次明确提出人民币升值的问题;6月,诺斯公开表示,中国政府正在有意迈向市场主导的弹性汇率制度,并且希望中国实行更灵活的汇率制度。更有甚者,2005年5月,美国财政部在向美国国会提交的一份报告中,要求中国政府在6个月内调整人民币值。美国布什政府甚至还打算,如果中国政府不升值人民币,将考虑对中国实施进口征收27.5%关税的报复。似乎目前全球所有的经济和贸易失衡都祸自于中国,而人民币升值又是最好的药方。这无异于典型的“强盗”逻辑!中国政府多次明确重申,中国不会在外界的压力下推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中国的主权,每个国家完全有权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汇率制度和合理的汇率水平。
那么,面对所有情况,下一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关键就是在维持现状和增加弹性这两个之间做出政策选择。而对这两种政策选择的利弊分析,既要动态地看待,又要静态地看待;既要考虑眼前,又要考虑长远。总而言之,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考虑宏观经济环境、企业承受能力、金融改革的进度、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等。同时,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汇率改革也要考虑对周边国家、地区以至世界经济金融的影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还不完全具备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的基础,这主要体现在:一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条件不可能在近期内实现;二是市场机制尚不健全、企业缺乏风险意识、金融体系较为脆弱,也不具备与浮动利率相匹配的市场基础。因此,人民币最终自由浮动只能是长期目标。2005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将实行根据市场需求、有管理的、浮动的汇率制度,使汇率对于市场更富有弹性。至于何时出台、采取什么方案,这可能是一个出其不意的事情。也就是说,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应根据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继续保持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及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自2005年7月2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与此同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于人民币汇率改革所坚持的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
还应该看到,目前中国实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基本上是“管得多、动得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真正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应包括三方面含义:一是要真正反映市场的供求;二是管理的方式和手段要多样化;三是要适当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方向,仍应坚持采取渐进的做法,认真总结以往人民币汇率运行的正反经验,积极推动汇率基础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不断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真正回归到有管理的浮动制度。主要措施是:
(1)逐渐增加汇率弹性,在当前汇率水平的基础上,波动幅度扩大到上下1-3%.
(2)逐步地使用汇率波动区间,放宽波动范围;建立内部汇率目标区,可逐步扩大到上下10-15%.
(3)在放宽汇率浮动区间的基础上,改变钉住美元做法为钉住一篮子货币。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立即改为钉住一篮子货币的话,汇率的波动可能会过大,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改为钉住一篮子货币做法应相机而行,要有一个充分的过渡期——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在货币篮子中,由于中国对美国和香港地区贸易额较大,而港币又与美元挂钩,在欧元、日元等其他货币进入篮子后,美元在篮子中应占50-60%。在实际运行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对篮子货币和货币的权重进行调整。
与此同时,应增加外汇市场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进一步提高外汇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完善市场做市商制度。总之,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推进,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 参考文献 ]
1.本文有关数据,均参见国家统计局相关年度《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重大决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3.C.E.瓦什:《货币理论与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尚明主编:《新中国金融50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5.戴相龙主编:《迈向21世纪的中国金融业》,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
6.王国刚主编:《资本帐户开放与中国金融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7.孙杰:《货币与金融:金融制度的国际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2005年8月31日
[1]参见孙杰:《货币与金融:金融制度的国际比较》,第454-466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