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行业经济史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演进与完善
发布时间: 2009-09-15    作者:锺瑛    来源:当代中国研究所网站 2005-09-15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人民币实行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的基本评价

  1994年以来的实践证明,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选择,也是积极有效的。它将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优点结合在一起,确立了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在外汇分配领域取消计划审批,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与国际市场接轨奠定了基础。其具体作用表现为:

  (1)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一国货币对内购买力不变,而对外汇率贬值时,该国出口商品所得的外汇收入,按新汇率折算要比按原汇率折算获得更多的本国货币,出口商可以从汇率贬值中得到额外利润,出口需求增大,进而刺激投资的增加。对于进口而言,由于进口商品按新汇率所需支付的本国货币,要比按原汇率计算多,从而引起进口商品价格上涨,起到了抑制进口的作用。这样,国内需求必须通过国内投资来满足,这也从另一方面刺激了国内投资的增加。相反,一国汇率升值,则回增加进口,抑制出口,引起国内投资的减少。

  (2)有利于投资。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如果进出口需求对汇率和商品价格变动反应灵敏,即需求弹性大,那么,一国汇率贬值和相应降低出口商品价格,可以有效刺激出口数量;而由于进口数量,这样,才会有利于国内投资的增加。如果进出口商品价格弹性较小,则汇率降低对进出口数量从而对投资的影响就较小。

  (3)有利于稳定物价、刺激投资。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势必延伸到对物价的影响。从进口消费品和原材料来看,汇率贬值要引起进口商品国内价格的上涨,使国内生产的消费品和原材料需求上升,这会刺激国内投资;反之,汇率升值,则会起到抑制进口商品的物价的作用,使国内投资相对减少。从出口商品看,汇率贬值有利于扩大出口,使出口商品在国内市场的供给小于需求,从而抬高国内市场价格,也同样会刺激投资的增加;而汇率升值使部分商品由出口转为内销,增大了国内市场供给,使商品价格降低,抑制了投资扩大。

  (4)有利于资本的流出入。由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一国的投资活动往往不能从国内储蓄得到满足,而必须依赖于国际资本的流入。汇率变动对长期资本的流动影响较小,因为长期资本流动主要以利润和风险为转移。在利润有保证和风险较小的情况下,不至于出现大的波动,从而对长期投资影响不大。但短期资本流动常常要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在汇率贬值条件下,本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就不愿持有以贬值国货币计价的各种金融资产,因而会发生资本外逃的现象。同时,投资于汇率较高的国家的金融市场可能谋取更多的收益,因此,汇率贬值,会减少金融市场的投资;汇率升值,会增加对金融资产的投资。

  总的来说,从官方汇率到市场生成汇率是中国汇率制度改革的重大飞跃,并且有管理浮动汇率制经历了外汇收支形势逆转的考验。稳定的人民币汇率对于促进贸易、引进外资、保持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应该说,上述汇率制度是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最佳选择。

  然而,通过实践发现,这一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形成机制和政策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重要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第一,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形成机制方面的不足。人民币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是建立在中央银行对各外汇指定银行的结售汇周转外汇余额实行比例管理的基础上的。这说明,该制度还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其汇率的形成不完全是由外汇的供求状况决定的,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政府调节的内容。这虽然有利于汇率的稳定,但影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有可能扭曲人民币的市场价格。而且,维护汇率稳定的成本也在不断增加。比如,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频繁的吞吐,增加了市场操作成本;对资本项目严格的管制,延缓了利率市场化及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增加了改革的成本;随着资本的自由流动,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将更为复杂,中央银行管制定价的成本也越来越高。为了回笼货币,中央银行2001年开始发明了银行票据,也承担了大量的利息支出成本,压力越来越大。这说明,在外汇市场上,中央银行不仅左右着市场的汇价,而且是外汇市场上最后的风险承担者。这实际上使中央银行成为金融危机发生的潜在根源。

  第二,现行人民币汇率政策操作存在的问题制约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1994年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并轨以来,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实践其实就是在稳定汇率的既定目标下,在资本自由流动和独立的货币政策之间做出选择。往往是,通过牺牲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来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不难看出,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使中国货币政策失去很大的独立性,央行出于维护汇率稳定的考虑,必然会经常干预外汇市场,被动参与外汇买卖,导致基础货币投放出现较大的波动。比如2004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央行的货币政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宏观调控要紧缩货币;另一方面是外汇大量占款,外汇进来后商业银行留了头寸,剩下的卖给央行,央行相应的就要给它人民币,于是货币就这么放出来了。

  第三,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之间注定存在着冲突。中国的外汇储备从1993年的212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4033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近20倍。2004年中国外汇储备又激增了2066亿美元,达到6099亿美元。经常项目顺差,相当于向发达国家输出了很多资本。对中国这样的资本短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大量的外汇储备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浪费。而且,美元、欧元等货币贬值,也会被动的遭受损失。

  第四,人民币汇率的长期稳定增加了无风险套利的机会。由于人民币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在实践中表现为人民币汇率过于稳定,因此,当境内外利率出现差异时,就会导致单边套利机会的出现。尽管在中国实行资本项目管制的情况下,单边套利存在一定的成本,但当潜在的收益超过套利成本时,套利还是会通过非法逃套等形式进行,并增加了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难度。另外,人民币汇率的长期稳定,还影响了外汇市场功能进一步完善。

  此外,现行的人民币汇率政策使汇率风险不能分散于各微观经济主体,而主要由中央银行承担,不利于企业风险意识的树立和增强。而且,名义汇率随着美元被动升值和被动贬值,也增加了与有关贸易伙伴国的摩擦与矛盾,恶化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并未完全市场化,难以应付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日趋自由化的国内外金融市场等等。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