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城乡建设史
“二五”时期党领导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成就与启示
发布时间: 2012-01-06    作者:王蕾    来源:第十一届国史年会论文 2012-01-06
  字体:(     ) 关闭窗口

  综上所述,由于党和政府在资金投入、人员编制等方面的统筹安排,“二五”时期公共卫生事业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相当成就,全国的卫生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体现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为以后的合作医疗等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这一时期民生建设的亮点之一。

简短的结论

  1、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中国传统的民本观还是马克思主义的民生观,都存在国计与民生的二元观念,也即消费与积累的关系问题。在执政党民生实践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和平衡民生、效率与福利三者间的关系十分重要。通过本文对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分析可见,民生问题的解决是以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依据的,民生唯有放在国计的意义框架之中方能实现。民生的建设离不开整体经济部门的决策和运行效率,社会成员福利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而效率的提高、福利的达成都取决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提供相应制度的能力。先有生存,后有发展。在社会经济财富尚未达到一定存量之时,是谈不上大规模的民生建设的。只有在国家财富增长、政治局面和谐稳定的前提下,党和政府才能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众服务,也才能有人民生活的价值实现,真正实现安居乐业。因此,民生与国计并非是矛盾对立体,而是矛盾同一体。积极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并在此基础上兼顾效率与公平,才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民生构想才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中华民族寻求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民生幸福一直是仁人志士的渴望,而人民安康则是民生幸福的前提条件。本文所探讨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共产党公共卫生事业的设想和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保持着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是民生幸福渴望的继承者和实践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个安康幸福的理想中国是可以预期的。

  2、改革开放前后的30年——包括本文所论述的“大跃进”伊始的“二五”计划时期,都是中国共产党民生观念和民生实践中不可割裂、逐步演进的组成部分,前后三十年在对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总体目标探索上是内涵统一的。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与改革开放后30年的历史相比,前29年的建设成就和人民生活变化远没有那么显著,但这并不表明前29年的成就不重要。如同盖楼一样,打地基时不容易让人看出成绩,但楼房盖得快盖得高,反过来说明地基打得牢。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新中国的前29年历史,成就是主要的,主流是好的,总体评价应当是正面的。”[40]因此,应当特别警惕在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时期的民生实践分析时,只看到和强调改革开放之后民生实践的系统性,而忽视包括“二五”计划在内的前29年的民生成就,割裂中国共产党民生观整体性的理论倾向。

  实际上,从本文对党在“二五”期间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成就分析可见,面对不同时期不同的民生诉求,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观。这种民生观有着自始而终的清晰思想脉络,即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达到人民生活幸福为目标,在党的领导下,集中社会力量承担民生改善的公共责任。因而,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执政观念和执政态度,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一部分。只有这样的民生观,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指导中国的进步。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编:《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

  []《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3页、第 467页。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494页。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94页。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全民总动员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人民日报》1958124日。

  []  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编:《卫生法令汇编》(第1辑),1951年内部版,第38页。

  []肖建文: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江西的血吸虫病和地方社会》,第95页。

  []肖建文: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江西的血吸虫病和地方社会》,第98页。

  []全国寄生虫病学术会议提出明年基本消灭五大寄生虫病》,《人民日报》19581117

  [11]《七律二首送瘟神》,《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98页。

  [1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584页。

  [1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30531页。

  [14]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五年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

  [15]《广东以公社为中心开展讲卫生运动 力争做到哪里有人哪里有医药》,《人民日报》1959228日。

  [16]国务院办公厅大事记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大事记》第5卷,第128页。

  [17]《广东以公社为中心开展讲卫生运动 力争做到哪里有人哪里有医药》,《人民日报》1959228日。

  [18]《人寿年丰新牧村》,《人民日报》196188日。

  [19]《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出现新气象》,《人民日报》19621214日。

  [20]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五年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21] 1958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307.0亿元,1959年为1439.0亿元,19601457.0亿元,1961年为1220.0亿元,1962年为1149.3亿元。——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五年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22] 1957年开始提到的“四害”包括麻雀,后因鸟类学家提出对麻雀的益害问题要辩证看待,1960年将“麻雀”改为“臭虫”。

  [23]《对福建省关于开展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情况报告的批语》(19583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第10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24]《除五害  灭五病安徽掀起冬季卫生运动》,《人民日报》19581225

  [25]《努力消灭北京最常见的传染病》,《人民日报》1958216

  [26]《人寿年丰新牧村》,《人民日报》196188日。

  [27]《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出现新气象》,《人民日报》19621214日。

  [28]  中国法律法规数据库:http://10.25.1.10:88/index/law/showdoc.asp?filename=200309193918&blockcode=lawtdys

  [29]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189页。

  [30]《除五害  灭五病安徽掀起冬季卫生运动》,《人民日报》19581225

  [31]国务院办公厅大事记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大事记》第5卷,第128-129页。

  [32]国务院办公厅大事记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大事记》第5卷,第128-129页。

  [33]《让毒草为人民服务》,《人民日报》1958326

  [34]《自制化工原料发展医药工业》,《人民日报》19581229

  [3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页。

  [3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598623页。

  [37]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189页。

  [38]《广东以公社为中心开展讲卫生运动 力争做到哪里有人哪里有医药》,《人民日报》1959228日。

  [39]《上街公社新峰大队 重视妇女劳力特殊保护》,《人民日报》1961121日。

  [40]朱佳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