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城乡建设史
“城市中国”:各方利益如何协调
发布时间: 2010-10-22    作者:梁 捷    来源:光明日报 2010-10-22
  字体:(     ) 关闭窗口

   不久前,在由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城市化论坛上,与会专家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化率将突破50%,这意味着我们即将告别具有千年历史的“农业中国”时代,迈进“城市中国”时代,也意味着中国的城市化将迎来新一轮跳跃式的发展。为此,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求解“城市中国”将面临的各种难题。

  城市规划要协调好各方利益

  樊纲(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城市本身是一个公共品,城市化是一个公共进程,是一个公共品提供的过程。现在最大的问题是需要有一个规划,一个中国城市化布局的规划。政府要统筹规划,做好经济社会分析、人口走向、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运输成本的分析,包括土地的供给、土地的整合、农村宅基地怎么置换等等。这正是“十二五”期间推进城市化进程需考虑的。

  秦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无论是产业的更新还是改革开放,都涉及到一个城市群的核心问题。城市化需要的不是单个城市的发展,应是区域的发展。区域中涉及到若干城市,城市群的发展,应走出一条比较正确的道路,实现健康的发展。区域发展对今后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推进是功不可没的,如果中国再出现两到三个像长三角、珠三角这样的城市群的话,中国的经济实力会有一个非常大的跃进。

  李秉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与城市化密切相关的规划有三个:一个是主体功能区规划,这个是由国家发改委提出来的;一个是城乡规划,这个是建设部多少年来做的;还有一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个是国土资源部管的。这三个规划都有法律依据,规划内容各有不同,各有侧重,内容有交叉和重复。这三个规划直接涉及到城市化发展问题。我们建议,在制定实施过程中要更好地协调,这是降低行政成本非常重要的方面。

  户籍制度改革是必然的,早改比晚改好

  樊钢:现有的户籍制度属于贵族享受的公共产品,我们必须淡化户籍制度,强化常住人口概念,走双轨制。如果按照现有的户籍政策水平推进城市化,那每年只有少量的人能够进入城市户籍,进程会非常缓慢,社会矛盾会越来越大。如深圳,户籍人口280万,常住人口680万,把280万的公共服务保住,新增加的资源向680万常住人口倾斜,给他们提供渐进的逐步健全的、逐步提高的医保和城市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实现双轨过渡,这样会加快城市化进程。

  徐强(重庆市统筹城乡配套改革办公室副主任):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量的农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实现了“土地城市化”。然而,以划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为特征的城乡二元特征,又带来了“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的分离。目前的户籍制度约束了“刘易斯拐点”的正常出现,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吸纳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这是二元经济结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

  牛凤瑞(原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改革现行的城乡二元体制,为农民工顺利实现市民化提供一种制度和政策的平台。这个基本的物质条件或者经济条件已经具备,如果我们仍然以原来城乡分割的二元发展方式,只会影响城市化进程。改变这种户籍管理制度是必然的,早改比晚改好,改得晚将支付更高的社会成本。

  李秉仁:现在的城乡,所有的社会保障都与户籍有关,不管是医疗也好,教育也好,最低保障也好,还有养老等等。如果户籍制度不去改革,所谓的二元结构各个方面的问题肯定是很难解决的。重庆的试点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毕竟它是在保障农民权益,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推进的改革,也是一种创新,这直接涉及到土地制度的改革。城市化涉及到以土地换社保等土地流转的问题,如果农村的宅基地没有流转的话,城市化的进程是很难推进的。户籍制度改革必然涉及到土地制度改革。

    1. 段娟: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2. 20世纪50年代北京城市规划的决策与实践
    3. 20世纪50年代北京城市规划中的苏联因素
    4. 从历史维度看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户籍制度改革
    5. 城市外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准入条件的演变(1978~2016)
    6. 超越工具理性: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实践反思
    7. 中国户籍制度变迁“内卷化”实证研究
    8. 户籍制度的前世今生
    9. 新中国户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演变
    10.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地方实践的时空演进模式及其启示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