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城乡建设史
文化——城市发展驱动力
发布时间: 2010-09-09    作者:张祖林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9-09
  字体:(     ) 关闭窗口

  古滇文化的神秘消失,使昆明文化变得“无根”了。今天,昆明建城史,一般不以庄跷建的苴兰城为初始,而均以公元765年(唐永泰元年)拓东城为开端。

  自楚人庄跷开滇以来,滇池流域及周边区域上演过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大剧:“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昆明大观楼长联)。不同的文化在昆明“杂交”,因而昆明从来就是一座“移民城市”,昆明的城市文化中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昆明城市精神表述为“春融万物,和谐发展”,不仅是因为它四季如春的气候,更寓意着这座城市具有“海纳百川、包容天下”的城市文化。

  这样一个独具包容性的城市文化特质,使昆明上世纪初曾经走“另类”路线,对外“自开商埠”;使昆明抗战时期曾汇聚了中国文化精英,创造了西南联大的奇迹;使昆明成为二战中亚洲战区唯一的物资转运地,成就“飞虎队”的赫赫战功。今天,开放的包容的城市文化,更是昆明对外交流和招商引资的推进器。昆明成为中国对南亚、东南亚开放的桥头堡城市;成为国内外客商和游客投资兴业、旅游度假和长期居住的目标城市;成为浙商评选的最佳投资城市、苏商投资的首选城市。今天,开放的包容的昆明生机勃勃,活力四射。

  城市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社会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曾经历无数次变迁,不同的历史时期,城市文化都有不同的表达,尤其是在信息传输以秒计数,世界的变化转瞬即逝的今天,经济实力的变化不断改写着一些城市的形象。印度的孟买、巴西的圣保罗、阿联酋的迪拜20多年前在世界城市史上要么名不见经传,要么以贫穷出名。但今天,孟买和圣保罗成为全球当红的“金砖”明星城市;而50年前还未出现在世界地图上的迪拜,已成为阿联酋的“新纽约”,每年流进全球超过7000亿美元的热钱。 

  世界在变,城市也在变,作为城市载体的城市文化,随着社会的变迁不断变化着。不可忽视的是,公民素质的提升,市民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着城市文化的品质。

  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城市文化影响和决定了一座城市公民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北京人大气,是因为他们生活在皇城根下,见多识广;上海人精明,是由于近代上海滩西方文化和民族资本对他们的熏陶;而昆明人是矛盾的,既温和又急躁,既时尚又保守,既憨厚又精明。这个不对称的性格不仅是由昆明偏安一隅的地理环境造成的,而且也是昆明二元经济结构下的特定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

  昆明地处边疆,交通不便信息闭塞。18世纪中叶,滇池流域还是一个典型的农耕社会。曾被毛泽东主席称为“从古未有,别创一格”的昆明大观楼长联上,清代乾隆年间的昆明名士孙髯翁描述了当时的昆明:“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芒芒空阔无边”,此时,资本主义萌芽已在沿海城市出现,而滇池畔的昆明城还是“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浓郁的农耕文化笼罩着昆明。20世纪的昆明一跃而成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1907年,昆明建成了中国第一座水电站,开通了中国第一条国际铁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昆明经历过一次工业革命的洗礼,中国第一根电缆、第一架望远镜、第一辆汽车都是在昆明生产的。

  然而,工业文明和农耕文化的长期并存,使昆明城市文化充满着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冲突,注定了昆明城市文化的矛盾:一方面对海派文化的接受能力超强,紧跟消费潮流的速度超过内地城市;另一方面慵懒保守开拓创新能力不足,城市生活以慢为节奏,办事效率总是“慢三拍”。不过,在一次次重大社会变革的冲击下,昆明城市文化也在创新。

  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和市场经济近20年的洗礼,昆明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嬗变,尤其是省委制定的现代新昆明战略,更将昆明推向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工业化加速、城市化提升、市场化转型、国际化拓展,改变了昆明市传统的经济结构,目前昆明工业化率达到35%,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城市化率达到61%,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市场化程度达到了66%,超过市场经济60%的临界水平。都市经济主导着昆明城市发展的方向。最近召开的市委工作会提出,将工业化加速、信息化拓展、城市化提升,作为昆明市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当前,昆明正经历着一次体制转轨、机制转换、社会转型,公民转性的大变革,“公民转性”成为当前昆明城市文化变革的焦点:如何使几千年积累的与农耕社会相适应的、传统的道德人、伦理人、感情人,转变为与开放型社会相对应的开明人,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聪明人、精明人,与工业化社会相对应的经济人,与现代化社会相对应的社会人,与未来社会相对应的文明人?最近两年,昆明城市文化出现了一次巨变,巨变首先来自上层建筑。近两年昆明全市党政机关作风凸现了两个鲜明特色:

    1. “我们的节日”的观赏性和文化性
    2. “中国化”是一种文化深耕
    3. 让文化在人心中发芽
    4. 文化自信凝聚中国精神
    5.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党建文化
    6.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三个属性及现实价值
    7. 深刻理解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意义
    8. 坚持文化先行 共建“一带一路”
    9. 王晓晖:扶贫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须改造贫困文化
    10. “一带一路”铺就文化新丝路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