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城乡建设史
新中农的崛起:土改后农村社会结构的新变动
发布时间: 2009-09-15    作者:王瑞芳    来源:当代中国研究所网站 2003-07-15
  字体:(     ) 关闭窗口

  新中农,是相对于土改前的旧中农(或称老中农)而言的,它主要是指土改后由原来的贫雇农经济地位上升而出现的。新中农在50年代初期的崛起,与中共实行的土改运动密切相关。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中获得经济利益的农民约占农业人口的60-70%,全国得利农民连老解放区在内约3亿人,约有7亿亩土地分给了农民。”[1]广大农民在获得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后,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农民生活也获得显著改善,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动[1]。在土改后短短的数年间,多数贫雇农的经济地位有了上升,成为新中农。新中农的出现,是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土改运动的显著成绩。而新中农的崛起,改变了土改前的农村社会结构,导致农村普遍中农化趋向。

  一、东北、华北老区中农化日趋普遍

  东北农村在1947-1948年实行了土改,经过多年的发展生产,到1950年前后,农民经济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农村阶级关系也有所变动。其中最重要的现象,就是土改后贫雇农大部分上升为新中农。据1949年冬黑龙江省21个村(分属16个县)的调查,土地改革以前占农村户数一半的雇农,已经上升为中农和富裕中农的占50.6%;原来的贫农,除1%下降外,有57%上升;原来的中农也有17.1%上升了。在农村全体户数中,土地改革后有62.7%的户数是上升的。中农和富裕中农在农村中的比例,已由土地改革以前的16%上升到53.8%。另据土地改革完成稍晚的辽东省15个村调查,中农已由939户增加为2748户,几乎增加了两倍。[2]这种现象说明,土地改革所带来的积极成效,开始在东北老区体现出来。

  1950年底,中共中央东北局政策研究室对黑龙江、吉林、松江、辽东4省10个县16个村屯的调查材料显示,“农村经济发展颇为迅速,中农已成为农村中的多数。”东北局政策研究室经过综合调查和认真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生产发展的结果,就是中农成为农村主要阶层,大部上升,小部不动(实际亦有上升),下降者是个别的,这就是今天农村的基本情况。”[3]这个结论是有事实依据的。以黑龙江白城3个村的调查材料为例,中农占这3个村总户数的63.85%,人口的67.3%,劳力的69.5%,畜力占87.5%,土地占75.7%,大车占86.4%,粮食总产量的76.8%。[3]农村日益中农化,并非仅仅是白城一地的情况,而是黑龙江农村的普遍现象,这可以从下述《各阶层的户数百分比》中看出。

  (资料来源:中共中央东北局政策研究室:《东北农村经济的新情况》,1951年3月21日《人民日报》。)

  东北经济的发展,农村中农化比较普遍的情况,几乎是当时对东北农村经济进行调查者的共识。有人经过调查研究后认为:“农村中中农已成为多数,除少数因为灾病或懒惰农户下降外,均已上升。农民为进一步增加生产,要求改进技术,增加投资,因而添车买马或换壮畜,购置肥料、农药和新式农具,已日渐增多。”[4]而当时东北各地的农村调查,也显示出农村普遍中农化的趋向。据1949年底对黑龙江省瑷珲县二、三两区3个村的统计,3 村总共549户,2105人,土地2822.5垧,耕畜马443匹,牛70头,男劳力603名,女劳力367名,车342台,新农具729件(耙在内),旧农具438件。土改后中农已达341户,占总户数的62.1%;土地1949.9垧,占总耕地面积69%;新富农3户,占0.54%;土地22.07垧,占0.74%;贫农下降到165户,占总户数30%;土地442.5垧,占15.6%。这样的现象,表明“多数农民生活上升,开始走向富裕。”[5](P28-29)另据松江省集贤县3个典型村调查,在总户数193户中,中农占136户,占总户数的70.5%(其中富裕中农有11户,占中农的8.5%);贫农57户,占总户数的29.5%。“中农在农村中,一般地都是人强马壮,已具备了扩大再生产的条件。”因此得出这样结论“绝大多数的农民,都上升为中农水平。”[6](P41)

  正是看到了东北农民经济发展的这种趋向,中共中央东北局1950年1月在向中央的综合报告中,也特别指出:“绝大多数农民,目前的经济生活已经超过了他们在刚刚实行土地改革之后的情况(如松江上升户占60-70%,吉林占2/3,龙江上升比较显著的户占14%)。”[7](P8)这个估计,基本反映了1950年以前东北全区农村中农化的大致情况。

  如果说1950年东北农村中农化还看得不太明显的话,那么到1951年以后,这种中农化趋向表现得更加突出。《东北日报》1951年2月19日发表的社论中,对当时东北农村经济的情况作了综合说明。它指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中农日渐成为农村中的多数:“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大多数农民上升(其中少部分农民上升较慢),下降者仅是有特殊原因的极少数的农户。而以自己马匹农具能够耕种自己土地之农户已成为农村中的多数,如老区的松江呼兰县腰堡村314户,这种农户已占70%以上;吉林省的舒兰县徐家、靠山、杨桥、中正屯四村共565户,其中这样的农户也占73.1%,磐石团结村则占全村户数69.8%。而解放较晚的辽东凤城小堡屯84户调查,这样的农户占51.3%,这是根据典型调查的情况。“若从全东北而言,新区上述的农户约占50%以上,老区约占60-70%,这种农户大增是目前东北农村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8]这种“大多数农民上升”的特点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说明新中农已经在东北老区出现,农村中农化成为一种普遍趋向。

  华北地区基本上在1947年完成土改,在经过1948-1949两年的生产运动之后,到1950年时,“绝大部分贫农、雇农和中农摆脱贫困,普遍上升”。[9]据河北省平山、阜平、定县、河间、遵化、威县等县所属10个村共1517户的调查:土地改革以前的592户中农中,已有14户上升为富裕中农;553户贫农中,已有27户上升为富裕中农,388户上升为中农。另据山西省黎城、潞城、平顺等县所属5个村共964户的调查:1939年中农在全体户数中所占的比例为32.3%,贫农为42.4%,雇农为5.4%。1949年中农的比例数已上升为84%,成为农村中的绝大多数。又据察哈尔省浑源、山阴、张北、怀来、龙关、延庆等县所属13个村共1571户的调查,也说明同样的情形。13个村原有的贫农767户中,已有593户上升为中农,4户升为富裕中农;570户中农中,已有5户上升为富裕中农,1户上升为富农。[9]这是1950年华北整个情况汇总后的大致情况。如果具体考察华北各地老区的农村经济情况,便会对新中农的崛起有更深刻的印象。当时华北各地政府组织的农村调查反映出来的调查数据,基本上说明了这种新中农崛起和农村中农化的变动情况。

  1950年7月,中共山西省委组成一个以武光汤、郭忠为首的考察组,到武乡县6个村进行了考察。根据武乡6个典型村的调查,土改后农村情况已发生根本变化,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已经消灭,中农占了绝大多数。中农户数已占总户数86%,人口占88.7%,土地占88.7%,牲畜占84.6%,羊群占82.5%,产粮占86%。8月25日,中共山西省委在对这个调查材料进行分析后向中共中央华北局报告,认为在土地改革3年以后农村所发生的新情况,是“农村‘中农化’了,农民普遍走向富裕,已经恢复或超过了战前生产水平。”[10]

  与此同时,中共长治地委经过对当地农村情况的调查后也认为:“农村中新的阶级分化在开始了。据调查,已有个别新富农产生,约有占总户数4%的农民上升为富裕中农,有85.4%的农户上升为中农了。”[11]可见,所谓“农村中出现的新阶级分化”,主要是土改时的贫雇农多数上升到新中农水平,而新富农及新富裕中农在农民中所占比例还是很少的。

  北京近郊是1949年冬进行土改的,经过短短1年多的恢复和发展,农民经济一般都有上升,其中一部分贫雇农,已经上升为“用自己的牲口、农具在自己土地上进行生产”的新中农。据1951年对京郊双槐树村的调查:“土改时,中农仅有132户,占全村总户数的19.4%;现在中农已有352户,占全村总户数的47.2%,成为村中最主要的阶层。”[12]

  1950年底,衡水地委对河北省枣强、深县农村经济调查,两县“经过土地改革封建剥削制度被消灭后,经过发展生产,农村经济情况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农在农村中占了绝大多数。”据枣强、康马、姚庄、杨宅城、辛庄、北大屯、北店六个村调查:共880户,3737人,土地16486437亩;中农占数户数93.75%,占总人口94.57%,占总土地96.33%。深县大马营、贾庄、韩庄三个村调查:中农户占总户数97.4%,占总人口96.56%,占总土地97.48%,占总产量97.63%,占总牲畜97.05%,占总劳力97.78%。[13](P106)

  1951年初,中共平原省委政策研究室调查了林县的大屯、姚村、柳滩、定角、李家庄和清丰县的库韩村、坡里、吕家楼、杨韩村等9个村庄。从这9个村的材料中可以看出,土地改革后农村的基本情况是:农业生产已经恢复或超过了战前水平,但发展还不平衡;农民生活已经普遍地有所改善,中农在农村中已占绝大比重。林县五村战前中农户只有43%,现已增至86%。清丰四村574户中农中,新上升的中农有296户,占中农户数的51.6%。[14]

  从上述各地农村调查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新中农已经在华北老区普遍出现,而由此引起的农村中农化趋向也日益明显,并且在一些地区中农化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90%以上)。农村中农化并逐渐摆脱贫困,是土地改革以后农村生产力大踏步地前进,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的结果。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