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的时效性问题
由于2008年西方金融海啸之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各方面危机形成的对比,在西方大学,特别是美国大学为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的当代中国政治与政府类课程中,教科书的时效性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中国政治与政府类课程在西方各个大学的具体名称有所不同,如“中国政治与政府”、“中国的治理”、“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政治”等,还包括“中国的国际关系”和“中国的地方政府”等一些内容更具体的课程。此外,一些有关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课程也往往用中国政治方面的教材作为课下阅读材料。多年以来,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大学给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的当代中国政治与政府一类的课程中,美国当代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李侃如的《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一书一直是很多大学的核心教科书,被认为是美国使用最广泛的介绍中国政治的权威教材。可是该书的很多材料是2002年以前的,已经无法很好地概括今天中国的现实了。
符合时效性要求的主流教科书
在笔者与多位授课教师包括教科书编写者的讨论中,有几部时效性较强、内容系统全面的教科书获得很多教师的好评,属于较能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主流教科书。
1.《中国政治入门》(2010年版)
该书是一部受到很多西方大学教师推荐的有关中国政治的教科书,是一部全面介绍中国政治社会生活的入门教材,涉及了除军事问题以外的大多数中国议题。该书由美国卫斯理学院政治学教授威廉·约瑟夫主编,十多位西方各个方面的中国问题专家共同撰写。
该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从中国古代到新中国的历史,重点介绍毛泽东时代和邓小平时代的中国;第二部分讲述中国的主导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政府的治理体制,以及中国的政治经济问题;第三部分讲述中国的实际政治和政策,包括农村和城市的改革和阻力分析,以及中国党和政府对艺术、环境、公共卫生和人口的管理和政策;第四部分讲述西藏、新疆、香港和台湾的情况。该书预计在2014年初再版,并增加一章有关中国司法制度和改革的内容。
2.《治理和中国的政治》(2011年第三版)
该书作者托尼·赛奇曾经在中国从事研究多年,并长期负责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对中国政府高级官员的培训工作。
该书以对当今中国政治和政府的分析为重,分别考察了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人民的政治参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经济发展、社会政策和外交政策等方面。托尼·赛奇很注重教材内容的更新,以跟上中国的发展。在第三版还没有正式出版的时候,他就在网上发布了对2004年出版的第二版材料的更新与补充。在第三版中,托尼·赛奇增加了很多对当今中国来说重要的内容。例如,在最后一章有关中国面临的挑战分析中,第三版增加了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的内容,并把这个内容放在第一节,而把以前强调的腐败问题放到了第二节。
3.《中国政治制度:现代化与传统》(2012年第八版)
迈阿密大学金德芳的《中国政治制度:现代化与传统》一书更新的频率高于很多教材。2012年出的新版已经是这部教材的第八版了。这本书也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色,例如,与大多数西方大学有关中国政治与政府的教科书不同,该书把中国的武装力量列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力量进行分析。
4.《中国的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六十年》(2011年第三版)
该书由哈佛大学政府系的中国问题专家马若德主编,不按照各种主题分门别类进行阐述和分析,而是以历史学家的视角编撰。
在该书中,泰伟斯撰写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1957年“反右”时期;李侃如描述和分析从1958年“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前这一段历史的发展脉络;何汉理所著的章节讲述从1966年到1969年“文化大革命”前半期;马若德撰写从1969年到1982年这一段的历史;包瑞嘉所写章节分析的是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变化;傅士卓负责分析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直到今天中国的变化和发展历程;艾丽斯·米勒撰写的内容主要分析中国在全球化的今天所面临的挑战。
5.其他教科书
从把中国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的角度来看,琼·格拉索等学者编写的《中国的现代化与革命:从鸦片战争到奥林匹克》一书拿出了几乎一半的章节描述和剖析1949年以前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所经历的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磨难,使学生能够对于中国的现实发展有一个较为宏观的历史视角。
除上述教材以外,值得一提的是郑永年和郭苏建等华人学者2012年出版的《中国的政治与政府:权力、意识形态和组织》一书。该书从中国历史和社会文化传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及马列主义意识形态的角度对中国政治与政府的分析,使学生能够以一个华人的眼光来看待当今中国的政治与政府问题,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很有好处。
有关中国历史与中国共产党研究材料的新进展
1.有关中国历史的资料
近来出版并被收入一些大学相关阅读书目的书籍包括文安立2012年出版、被英国《卫报》列为2012年最佳历史书籍的《不得安宁的帝国:自1750年以来的中国和世界》。史景迁2012年出版的《追寻现代中国》第三版也是一部对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作全面性展示的著作。
华志坚2010年出版的《21世纪的中国:每个人都必须知道的》一书,用问答体的形式,对一般西方读者最关心的中华文化和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基本问题给予了解答。罗伯特·盖默2012年出版的第四版《理解当代中国》是由几位学者就当代中国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和论述的著作。这本书自20世纪90年代出版以来,一直被很多学校选为提供给学生进行阅读的书籍,或者直接用做教科书。以历史的视角分析东西方文明此消彼长的发展历程是西方学术界近年来的热门出版领域,也很适合学生的胃口。近年来,这方面可供选择的书包括:熊玢的《中国开始第二次崛起:神话、困惑、矛盾及对理论的挑战》,吴本立主编的《从历史视角看待中国的崛起》,马丁·雅克2012年更新后的修订版《当中国统治世界》等。
2.有关中国共产党现状的资料
近年来这方面一些重要的成果不仅在学术界有很大影响,在社会上也有广泛的影响力,包括沈大伟的《中国共产党:收缩与调适》、马利德2012年修订后出版的《党》一书。
一些近几年发表的论文也对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策颇有助益。这包括洪源远对中国干部规模的研究,柏思德对中国共产党社会控制能力的分析,李成对党的权力机制发展的考察,沈大伟对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的综述等。
对当代中国领导人研究的新进展也对了解当代中国政治与政府情况很有帮助。这包括傅高义在《邓小平时代》一书中对邓小平与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研究,亚历山大·潘佐夫根据新的俄文材料对邓小平早年在莫斯科的研究,特别是邓小平在莫斯科的马列主义理论学习对他后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分析,凯瑞·布朗根据公开资料撰写的胡锦涛传记等。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总体研究资料方面,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主任马克·伦纳德在2012年主编的《中国30》一书汇编了中国政治、经济和管理学方面近20位学者关于中国模式、中国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正反两方面的主要观点。
有关中国政府政策与社会发展方面教材的新进展
1.政府的维稳与法制建设
2012年出版的《中国的维稳政权:哲学、发展与政治》一书通过对中国安全和情报机构的创新、演变和发展及其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影响,系统分析了中国党和政府的维稳机制。瑞典隆德大学沈迈克2013年出版的《为人民侦察:毛泽东的密探,1949~1967》研究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直到“文化大革命”初期中国的社会维稳情况。北卡罗来纳大学政治学者陈曦的《中国的社会抗争和有争议的威权主义》一书则挑战了西方学界认为威权体制与群体抗争水火不容的主流观点。
在中国的法制建设方面,近年来学术研究的材料主要来源于孔杰荣、费能文、郭丹青、李本和谭睦瑞等人对中国法制发展的研究。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美国国会研究机构对中国法制发展与人权关系方面的研究报告是理解中国法制建设和发展的更好的阅读材料。
2.计划生育及公共卫生政策
西方有关中国计划生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一是对计划生育政策和发展的整体性、全面性的研究;二是对计划生育的个案研究,特别是对地方具体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机构和干部工作情况的研究;三是对计划生育后果的分析,包括由于出生性别比的扭曲导致适龄男青年无法找到配偶的问题、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使得中国即将出现一个未富先老社会的问题,及对社会各个方面相关发展的影响等。相关的阅读材料有哈佛大学人类学教授苏珊·格林哈尔希对中国人口政治和计划生育政策制定过程的研究以及斯沃斯摩尔学院的泰勒·怀特对计划生育政策历史发展特别是对农村计划生育的研究。
3.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著名中国环境问题专家夏竹丽2012年出版的《中国的环境挑战》一书,解释了中国在环境问题上面临的现实困境,探寻了中国环境问题的根源。英国伦敦的“国际环境和发展研究所”2011年出版的题为《绿色中国:中国对环境和发展的见解》的论文集,围绕包括森林和水源、个案研究、政治制度和理论发展等不同的主题探讨了中国的环境问题。《中国环境保护的政治》一书对2007年以来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新政策和管理方面的改革,特别是中国针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乔纳森·沃茨以游记的形式写就的对中国环境污染的见证之旅——《当十亿中国人跳起来》一书则是对有关学术分析材料的感性补充。一些期刊文章的政策分析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康拉德的《中国在哥本哈根:协调“北京的气候革命”与哥本哈根对气候的执着》一文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对中国在气候变化谈判中立场的发展和变化的分析就是一例。
4.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在对中国社会的整体性分析方面,近年来出版的研究成果包括臧小伟的《理解中国社会》以及裴宜理和马克·塞尔登的《中国社会:改变、冲突与阻力》(第三版)等。
在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分析方面,陈佩华、赵文词和安戈合著的《陈村》系列的第三部——《陈村:从革命到全球化》用生动的描述为读者呈现了中国一个村庄60年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历程。张丽佳的《社会主义好》一书则把那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经历和细节,以西方人能理解的方式用英语进行了表述。
记者安吉莉·莎阿和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华志坚主编的《中国人的性格:一个快速变化的土地上快速变化着的生活的各种轮廓》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各类人物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和分析。查建英的《弄潮儿:中国崛起的推动者和挖角人》一书描述了一批中国的“弄潮儿”,包括著名的知识分子和企业家的情况。庄思博的《焦虑的财富:中国新富阶层的金钱与道德》一书描绘了一幅当今中国人的道德画卷,探讨了导致中国人道德水平出现下滑的原因。
与改革“弄潮儿”相对应的是关于中国底层社会民众的描述,以张彤禾的《打工女孩:从乡村到城市的变动中国》一书为代表。在《中国十亿城民: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移居背后的故事》一书中,长期生活在北京的记者唐米乐则深入考察了中国的高速城市化道路,以及怎样能够解决随之而来的问题。
5.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特蕾莎·赖特的《可接受的威权主义:中国改革时代的国家社会关系》一书分析了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出现没有导致中国民众迫切要求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变革。陈捷和狄忠蒲合著的《国家的盟友:中国的私营企业主与民主变革》一书则对中国新兴的私营企业家们不支持西方式民主化的体制有实证的分析。贺美德等主编的《自我中国:现代中国社会中个体的崛起》以实证的研究方法揭示了个人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基本社会范畴这一事实。
有关中国经济与国际关系材料的新进展
1.中国的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
巴若同的《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一直是用得较多的读物。
在关于中国经济现状的分析方面,可供选择的包括迈克尔·佩蒂斯对中国经济现状、经济改革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分析,以及尼古拉斯·拉迪以中国经济可持续和平衡发展为主题,对中国为应对西方金融海啸而执行的经济计划的分析,还有他对中国经济发展未来政策选择的考察。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面,刚刚过世的罗纳德·科斯等对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历程有较多的分析。一些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史方面的资料和与主流不同的观点,也可以作为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经济问题的补充,如伦敦经济学院邓钢的《现代中国政治经济——变动和经济后果,1800~2000》一书等。
在数据方面,世界银行、国家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国会研究部门的研究报告是中国经济资料的一个重要来源。如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的分析,以及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国银行系统的分析等。
2.中国的国际关系
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现实发展和这种发展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的书也有很多。如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的马克·兰滕2009年出版并于2013年再版的《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加拿大裔英国学者威廉·卡拉汉等主编的《中国规划世界:规范性的软实力与外交政策》等。
在对中国的世界地位研究,特别是与美国关系的分析方面,沈大伟2013年主编的《中国走向全球:不完全大国》一书认为:中国在全球的存在广度大于深度,中国还缺乏作为全球主要大国的影响力,因此只能称为“不完全大国”。他在2012年主编的《纠缠的大国:美国和中国》一书从多角度对复杂的中美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中美关系的独特性在于“合作性竞争”。黎安友等主编的《中国对国家安全的探寻》对中美关系的互动及未来发展也有系统的分析。爱德华·鲁特沃克的《中国的崛起与战略逻辑》一书则为中国自身的发展担忧,认为中国难以在军事和经济之间做出取舍,会面临很多内外矛盾和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