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中国:解读《时代》周刊的中国视角

10月18日,中国总理温家宝登上最新一期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这也是温总理首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时代》作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周刊,对其中国视角的解读,或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西方主流价值观以及他们对中国的印象。
《时代》由出生于中国的美国人亨利·卢斯和布里顿·哈登于1923年创办。在其创刊至今的87年历史里,美国人从未间断过对中国的关注和报道。记者根据相关资料进行了统计,其中封面上以中国人和事为主题的,大约有60次。
在这60次左右的封面报道中,政治题材共有50多个。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毛泽东,共登上《时代》封面12次。蒋介石出现了10次,周恩来出现了8次,邓小平出现过9次。女性在封面人物中的比例在10%左右,有宋庆龄、宋美龄、江青。
当然,政治题材中经常也夹杂着经济、文化、社会等内容。
每一次中国封面人物的出现,都伴随着时代的风云变幻。
第一个成为《时代》封面人物的中国人是北洋军阀吴佩孚,时间在1924年。此时,他的权力正处在巅峰,直奉军阀则正在交战。
蒋介石1927年的首次出现,伴随着中国大革命的大起大落;毛泽东1949年2月的首次出现,伴随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崩溃、共产党新政权的开始;邓小平1976年年初的首次出现,伴随着他的复出以及能否接替病中的周恩来;2003年春天出现的则是一个戴口罩的普通中国人,伴随的是SARS肆虐神州大地;2008年6月,封面图片是两只灾难中牵在一起的手,伴随的是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2009年12月16日,《时代》周刊评选出来的年度人物还有一个群体:“中国工人”。
梳理《时代》周刊上的中国面孔,可以看出,在东西方文化的不断撞击交融中,西方也开始尝试逐渐放平目光,用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多维视角观察当代中国。(《齐鲁晚报》)
如果纵观这本杂志历年对于中国的报道,你会发现,从对红色政权的恐惧观望到放下身段后的质疑,某种程度上,《时代》从另一个角度为我们提供了测量发展中国进程的全新样本,而回顾那些曾经出现在《时代》封面上的中国话题,也许可以让我们对过去60年进行一次清醒的回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