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海外视域
世界政治变迁三十年
发布时间: 2010-07-15    作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7-15
  字体:(     ) 关闭窗口

  《国际政治研究》2010年第1期刊登了一组名为“世界政治变迁三十年”的专题讨论。在《三十年来的世界政治变迁——同一性与多样性并存》一文中,作者王缉思和唐士其指出,过去三十年世界政治的变迁,从新自由主义及其政策取向在主要发达国家独领风骚、社会主义国家反思自身发展模式开始,经过全球化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政治和经济震荡,到各国重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并重新审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告一段落,世界政治走完了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随着冷战结构的彻底破除、新自由主义一统天下局面的结束,全球性联系在向各国社会纵深发展,在促进世界政治向真正意义上的多样化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着世界政治同一性的增强。同一性与多样性并存,是当今世界政治的一个基本特征。

  在《四象限之间的游走——1978—2008年的美国政治》一文中,作者朱文莉认为,过去三十年间,围绕如何应对反文化运动和全球化进程的挑战,美国出现了政策手段的分歧和争议:在经济领域,如何划分政府与市场力量的界限;在社会领域,如何划分政府与社团的权限。由此产生了凯恩斯主义、里根革命、第三条道路、新保守主义四种主要的政策组合。2008年出现的“奥巴马现象”背后有结构性力量的推动,但很难改变左右两翼的政治僵持局面。奥巴马政府停止了小布什的保守主义政策,但并没有借机推动自由派纲领。那些认为奥巴马重启凯恩斯主义路线的观点是言过其实的。

  在《俄罗斯政治变迁的历史和思想基础及其走向》一文中,作者关贵海指出,在近三十年内,俄罗斯经历了非常重大的政治变迁,从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到实行相对自由的政党制度;从行政与立法权的分离和制衡,到联邦制框架下的地方分权;从对社会主义阵营的严格控制,到允许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获得真正的主权独立。俄罗斯的政治变迁既是最彻底的但又是最保守的。若以西方化与本土化之间的较量,或称自由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冲突为变迁主线的话,在两极之间摇摆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也是俄罗斯的历史宿命。

  在《德国政治发展的变与不变》一文中,作者连玉如指出,自1948年以来,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惊人的连续性,其“社会国家”因素在经历四十年之久的膨胀发展后,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深陷危机,改革势在必行。德国的改革不是要彻底背离原有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模式,而是要针对社会国家发展的弊端实行纠偏,矫正“社会倾斜”,以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挑战。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体现出一种德国式的“中庸之道”和“难得糊涂”哲学,其发展进程中的“变”与“不变”是德国政党趋同的结果。

  在《三十年来日本的政治转型与政党体制变化》一文中,作者李寒梅指出,从政治发展的宏观过程看,最近三十年日本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转型经历了三大转变: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从“经济中心主义”向“政治中心主义”转变,国家发展模式从“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国家发展战略从“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转变。从政治发展的微观角度看,这种转型则经历了“五五年体制”、“八六年体制”到“九六年体制”的转变,政党结构从保守与革新对立模式转向保守模式。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政治意识形态及政党均走向趋同化。目前,日本新的国家发展模式尚未最终定型,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型仍在进行中。

  

    1.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