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境外当代中国研究
西方当代中国研究的浮躁性——与欧洲传统汉学之比较
发布时间: 2010-06-21    作者:刘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6-19
  字体:(     ) 关闭窗口
  对于当代中国问题的研究,很多中国人有外来和尚会念经的看法。从一个多世纪以前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对中国人特性的概括到当代学者麦克法夸(Roderick MacFarquhar)对文化大革命的结论,往往被一些中国人奉为无可辩驳的权威观点。西方的当代中国研究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观察角度,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内容。然而,一些西方当代中国研究实在与国人心目中西方学者严谨认真的风格大相径庭,表现出很强的浮躁性。其研究成果常常流于认识的肤浅和学风的不严谨,有时甚至是错误百出。从现在解密的冷战时期美国学者为决策者提供的战略分析报告,到当代各种学术研究和与学术研究相关的观察,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充满了误判和低水平的错误,特别是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国力发展误判连连。今天,西方当代中国研究不严谨的例子很多,人们熟知的延续了数十年的中国崩溃论就是一例。西方当代中国研究这种学术的浮躁性除了社会科学研究与现实社会实践的天然距离以外,也是有其独特的学科性根源的。

   门槛大大低于传统汉学

   从学科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当代中国研究是在与欧洲传统汉学斗争或博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西方当代中国研究与传统汉学的分离就是从人文学科的“求真”向社会科学的“经世致用”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转变中,对研究者的学术素养要求和治学研究的门槛大在降低。传统的欧洲汉学研究有悠久的历史、严谨的学风和缜密的研究方法。这种汉学研究是建立在曲高和寡的治学传统之上的,讲求学院派的扎实基础,特别是对研究者的汉语语言和社会人文知识的严格训练。而以美国为主的当代中国研究则是一门半个多世纪前发展起来的新的社会科学门类,其发展过程是用“经世致用”指导思想取代汉学严谨的治学传统的过程,强调学术研究“经世致用”的实际效果,学术的功利性色彩鲜明。

   当代中国研究的奠基者、“二次大战后在美国几乎是单枪匹马地创造了当代中国研究的领域”的费正清,就是一个不拘泥于传统汉学学术规范的学者。他本人在学术上的成长历史是一个摆脱西方传统汉学束缚的过程。在费正清求学的20世纪3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中国研究.是由传统欧洲汉学学者所把持的。费正清却到牛津大学学习中国历史,不仅避开了哈佛大学,也避开了传统欧洲汉学的基地法国巴黎和荷兰莱顿。牛津大学虽然在英语世界有崇高的威望,然而当时却连专门的中国语言和中国历史课程都没有开设,也不要求考试和相关的研究经历。后来费正清在中国清华大学的学习也避开了欧洲派的汉学学究陈寅恪,而求教于强调综合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蒋廷黻。因而,费正清并没有受到传统汉学的严格训练,其对于汉语的掌握也主要依赖于他在中国的四年学习。在他的学术生涯中,只要在学习和研究中涉及略为高深一点的中文文献方面的材料,就必须有华人的合作。这种学习历程一方面很难培养出费正清对传统汉学的兴趣和对传统汉学学科规范的尊敬,另一方面也使他摆脱了传统汉学的研究框架,帮助他大胆创新,开辟了一个新的学术领域。他自豪地认为:因为没有先师,所以他无所畏惧。费正清的博士论文根本没有充分运用中文资料,而主要是根据英文和法文资料写成,这与传统欧洲汉学的标准是不相符的。他在自述博士论文答辩时的表现时说:“我已经学会了如何成为历史学家中的汉学家,以及稍加变化,又成为汉学家中的历史学家。很像一个不易被抓住的中国土匪,处在两省辖地的边缘,一边来抓便逃到另一边。我通过了答辩。”

   费正清的学习经历反映到了他的学术成果之中。虽然他是当代中国研究的开创者,人们却难以从他的著作中发现系统的学术思想。他的著作,包括其名著《美国与中国》一书,虽然有很大的社会影响,但基本上是以西方人的第二手资料为依据写成的,在参考中国和东亚的历史学论著方面做得很不够,其学术原创性和学术价值也被很多严肃的历史学者所诟病。另一位当代中国研究的奠基者、著述颇丰的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仅仅只受过一年的高等教育,没有获得任何学位。他的学术地位和政治地位的取得主要靠他的天资、游历和勤奋,其理论上的弱点和论证逻辑方面的不够成熟也是当时学界关注的问题。

    1. 西方记者关于中国抗战的相关报道
    2. 当代西方公民参与理论的发展进路与现实困境
    3. 梁卫国:盲目与西方接轨就是有鬼
    4. 任卫东:国家命运不取决于与西方的关系
    5. 西方训斥世界的贵族派头令人讨厌
    6. 从2G到4G,中国追赶西方的缩影
    7. 杨帆:庸俗化泛滥,面对西方话语缺底气
    8. 2015年以来西方当代中国研究的两个热点
    9. 金融危机以来的西方当代中国研究
    10. 2012年西方当代中国研究热点回顾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