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历史的航船是由邓小平掌舵的”——日本学者关于邓小平的思想与实践的研究。
日本横滨国立大学教授村田忠禧在《中国研究季刊》1986年5月号上发表文章认为,1935年1月遵义会议和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因为这两次会议在中国现代史上起到了牵引力作用。”
他写道:“把十一届三中全会称作中国共产党的新的转折点,不仅在于工作重点从社会主义社会的继续革命方针转为实现现代化,而且在于向现代化建设迈进的思想转变,即召号人们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我认为,这个功绩主要应该归于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历史的航船是由邓小平掌舵的。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机,纠正了‘文革’时期造成的思想混乱,完成了在新的条件下使毛泽东思想继续作为中共指导思想的艰巨任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历史性的转变将会越来越发挥其威力。”
小川平四郎以日本首任驻华大使的目光,敏锐地观察到邓小平“不是改革开放一边倒”的人,在邓的头脑里经常同时存在两个观念,即改革开放的观念和坚持社会主义的观念。他还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本质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小川平四郎著《父亲的中国与我的中国》(日本同时代出版会,1990年)】
小林弘二利用比较研究方法指出,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在1949年取得政权后革命还在继续,毛泽东在晚年还在探索“继续革命”的理论。而邓小平时代的中国主张首先发展生产力,用经济建设取代革命。小林弘二还在《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农村发展战略比较》一文中指出,毛泽东的农村发展战略确实取得了很大成就。如兴修水利和增加粮食生产,但是这个战略有严重的缺陷,那就是无视人口、成本、市场这三个要素;邓小平的农村发展战略特征是家庭经营、尊重自主权,奖励先富、重视多种经营,以市场经济为方针并实行农村城市化。他指出,邓小平发展战略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发展农业确保必要的粮食生产,同时促进产业结构的改革。【注:小林弘二著《中国对世界的认识与发展战略》(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1990年)】
3.“邓小平是中国历史上第四位伟人”——日本学者关于邓小平历史地位的研究
被日本誉为现代中国研究泰斗的竹内实教授凭借深厚的中国历史知识功底,在中国几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寻觅邓小平的位置。他提出,邓小平是继秦始皇、孔子、毛泽东之后,中国历史上第四位伟人。他的这种说法同我们一般所说的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三个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有所不同。但这种分析角度似可供我们参考。他在文章中写道:中国进入近代以后,仅有秦始皇和孔子已经不够了。于是,出了个毛泽东。毛泽东把自己塑造成既掌握权力又拥有思想这一类人物。似乎可以说,毛泽东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秦始皇留下的全国乱立状态和军阀混战局面,用毛泽东思想统一了全中国。毛泽东是一位以中华世界为对象奋斗终生的人物。如果把毛泽东放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研究的话,他应该在中华世界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抹杀毛泽东的名字,也就没有了中国革命的历史。
在毛泽东之后,中国出了第四位伟人邓小平。邓小平从1980年前后开始着手改革开放,他是一位极有见识的人物。邓小平在干前无古人的事业。现在,中国的经济很有生气,商店里食品、服装等琳琅满目,电视普及。近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在提高,这些都是邓小平新政策带来的结果。
邓小平是一位清醒的现实主义者。毛泽东的“自力更生”,似乎只能看成是一种闭关锁国,而开放是必要的。在这一点上,他比毛泽东开明。邓小平在看清方向的时候,又不与毛泽东断绝,而是一面继承毛泽东,一面看准新方向。也就是说,他在毛泽东铺设的轨道上跑的同时,又在同一个共产党内执行新路线,以敢闯的精神出色地完成了惊险动作。我认为这就是邓小平作为政治家的了不起的本领。
在我翻译《邓小平文选》时,最令我感动的是他在党内会议上谈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功过那部分。他以三七开评价毛泽东的错误与功绩,阻止了对毛的批判。这样,中国的团结与稳定得到了维护。
继承了毛泽东的邓小平路线,同毛泽东时代在内容上有变化。如果我们认真研究毛泽东在世的那个时代的话,也许会有什么新发现。毛泽东自己如果亲眼看到今天的时代,能否同意,我不大清楚。不过,我想他或许会出乎意料地同意的。这是因为在毛泽东的思想中,有循规蹈矩的一面,另外还有现实主义的一面。
有人问,为什么不再担任党的要职的老人,会有那么大的力量?我告诉他:这是因为邓小平先生的洞察力和他指引的方向。【注:竹内实著《现代中国的历史性》,载日本《东亚》1994年6月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