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半退”:“是中国前景乐观的一种标志”
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上,邓小平主动退离主要领导岗位,不再担任中央委员和中顾委主任,只留任中央军委主席,用他的话说是“半退”。这一举措,在国际社会再度引发对邓小平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评论热潮。
(一)邓小平“半退”时,“中国已成为一个比较开放、繁荣的国家”
领导中国改革开放9年的邓小平,在他“半退”时,中国的发展总体上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经过9年多的改革开放,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繁荣。1987年11月4日,美国国务院助理国务卿罗伊说:“30年来中国第一次获得了长期的国内稳定,中国已成为一个比较开放、繁荣的国家。”面对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共十三大从理论上对现实作出了清醒判断,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际社会认为,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表明中共对改革开放在思想上达到的认识深度,这既是改革的理论成果,也是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中国的改革开始进入如何深入推进的时代。
(二)邓小平推动和领导的改革开放“力争使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令人满意地结合”
改革初期曾任日本驻华大使的小川平四郎这样说:“邓小平绝不是改革开放一边倒的人,在他的脑子里,经常同时存在两种概念,即改革开放的观念和坚持社会主义的观念。”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任何共产主义国家都未曾经历过中央统制以外的经济管理方式,邓及其合作者们已经提供了中国式的现实性解决办法。”有的媒体认为,中国经济改革大胆地从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格局中摆脱了出来,中国“在加速改革的理论化方面也走在了社会主义国家各国的前头”。肯尼亚《旗帜报》1987年11月3日社论评价:邓小平突破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限制,成功实行改革开放,“但重要的是,中国仍然是一个共产党国家”。“邓小平运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在中国建立起一种新的模式,而这一模式正 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今天所需要的。”美国东亚问题专家斯卡拉皮诺说,中国的改革“为亚洲各国树立了榜样”,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力争使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令人满意地结合”。“使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这是在当时中国国内都没有公开和明确阐述的重要命题,国际社会对中国问题高度而敏锐的洞察力由此可见一斑,对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的敏锐体会也由此可见一斑。
(三)邓小平的“半退”是“中国十年来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邓小平在十三大上“半退”,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华盛顿邮报》11月2日文章称邓小平此举“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苏联都是前所未有的”;南斯拉夫《政治报》11月3日文章认为,“这是毛泽东逝世后中国十年来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泰国《民族报》11月3日社论说,邓小平“在他最光荣的时刻辞去了他的政治职务”,这是他“生命历程中最成功和最幸福的时刻”;美联社11月1日评论,“邓的这一举动可能是他对中国的最伟大的贡献之一”。
在诸多评论中,不乏见识的观点是,法新社评论认为“邓先生部分地退出政治生活,也是中国前景乐观的一种标志”,因为“邓小平的改革运动已走上了坦途,不用过多费劲就能飞速前进。中国的现代化将会不断前进”。还有媒体认为,邓小平的“半退”是“他正在为意义更深远的政治改革奠定基础”。路透社1987年11月13日报道引用一位西方高级外交官的话说,“谁也替代不了他,而且也不必有人替代他。邓希望建立集体领导”。这既是对邓小平领袖魅力和崇高威望的肯定,也是对他富有远见卓识地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精准理解和把握。
(四)邓小平是“中国现代化计划的政策设计师”
关于邓小平在新时期中国政局和改革开放事业中的特殊地位,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他是1978年以来中国“事实上的领导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发起人”、“指导者”和“领导人”。党的十三大新闻发言人朱穆之1987年11月1日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称邓小平“是党的政策的总设计师”。需要说明的是,以“设计师”来定位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的历史贡献,也起源于国际社会。早在1978年3月27日,美国《新闻周刊》一篇评论就称邓小平是中国对外政策的“设计师”;同年10月12日,英国《金融时报》一篇文章称邓小平是“中国现代化计划的政策设计师”。随后,国外媒体相继从不同角度使用“设计师”称谓邓小平。同年7月,国务院副总理李鹏访美时对外称邓小平“是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这是“总设计师”第一次公开出现于中国领导人的讲话中。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及其成效的不断突显,邓小平“总设计师”的独特地位逐渐成为中外的共识,邓小平的名字也同中国的改革开放不可分割地联在了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