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从1977年到1997年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和评论中国社会变化的一个重要焦点人物,特别是在他1977年7月复出、1987年10月“半退”和1997年2月辞世这三个历史关节点上,国际社会相当集中地发表了大量评论。这些评论揭示了邓小平与中国改革开放探索历程及伟大成果的内在关联,体现了改革开放历程中的国际舆论氛围,也折射了20年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邓小平复出:“将决定中国在本世纪行动的方向”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在1976年被解除的全部职务。邓小平的复出,无疑是中国政治生活中 的重大事件。国际社会预感到,徘徊中前进的中国,将要突破思想困扰的僵局,由此作出了许多预测,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邓小平复出意味着中国将“朝着有组织、稳定和发展经济的方向前进”
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中两次被打倒,1977年再次复出,国际社会对他的经济政策给予高度关注,这主要基于对邓小平1975年主持中央工作时大刀阔斧搞整顿的认识,尽管这场整顿到1975年底便夭折了,但整顿对“四人帮”坚持的那一套极“左”理论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国际社会由此认为,邓小平复出后中国经济走向将与“文化大革命”时代形成巨大差异。西德《世界报》1977年7月21日刊登《邓重新上台———一个信号》的评论说:“主张有劳动纪律,提高生产,发展外贸,进口先进的技术,出口原料和支付期限,这都是邓的政策。现在……‘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了,中国已经开始缓慢地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邓的重新工作是一个信号。”日本《朝日新闻》7月23日刊登消息说:中国最近向日本提出要求购买生产彩色电视的成套设备,这说明“中国在去年秋季驱逐‘四人帮'以后就把重点放在了‘重建经济'上。特别是在经济方面颇能干的邓小平副总理已明确复职,同时,提出了不仅要重视重工业,也要重视丰富国民生活的消费资料的生产的方针,这次要购买彩色电视成套设备就是其具体的表现,令人注目。”
(二)邓小平“将活跃在第一线”,并“将决定中国在本世纪行动的方向”
邓小平1977年8月18日在中共十一大上致闭幕词,被称为复出后的第一次重要讲话。路透社分别在8月24日和9月2日报道中称赞邓小的讲话“简短、语气急,表现出一种改革的热情”和“他那一代人典型的革新精神和爱国精神”。法新社8月24日报道称邓“虽已73岁,但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加生气勃勃”。因此,精力旺盛的邓小平“将来还将活跃在第一线”。生气勃勃、富有改革精神,这就是73岁的邓小平复出后展示给外界的精神面貌,无疑也是1977年的中国社会亟须的一种精神风貌。因此,南斯拉夫《政治报》1977年7月25日评论说,邓小平可能“变成领导和人民中所希望的团结与工作热情的因素”。
同时,外电对邓小平“改革热情”的评论并没有停留在精神层面,还注意到由此带来的社会氛围的变化。美国国务卿万斯1977年8月21日访华,《基督 教科学箴言报》8月31日发表评论说,尽管中国政治文化气氛的“松动还是很初步的,放宽也是很谨慎的,但是希望的迹象看来是实实在在的”。日本《每日新闻》预言:“邓先生官复原职必然要给今后的中国内政外交带来巨大的变化”,他“将决定中国在本世纪行动的方向”。
(三)邓小平和中国将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国际社会认为,邓小平同西方国家打交道经验丰富,复出后的邓小平“理所当然地成为党的头号对外事务专家”。邓小平“将领导中国努力从西方寻找使中国的工业、农业、军事和科学实现现代化的技术”。国际社会还意识到,随着贸易、技术和文化交流的逐步扩大,中国外交必将迎来新局面。日本《朝日新闻》7月20日消息中说,邓小平复职“是大好事”,“东南亚将可以有十年光景平安无事地渡过”;德意志电讯社7月23日报道,邓小平复职将“对欧洲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时事社7月22日分析,邓小平复职“对美中关系来说至少不是不利因素”。因此,复出后的邓小平将“不但对中国国内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亦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