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的历史非常重要,值得很好总结。在当前全国人民喜迎共和国60周年的形势下,总结共和国60年发展的历史,不但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从学术发展、学科建设角度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一个比较新、起步比较晚的学科,因此更需要推进,需要提倡,使它不断走向完善。我是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但是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非常关注。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中国近代史的下游,关注它的研究现状、发展状况,有利于使中国近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较好地衔接起来。
本次会议一共收到60篇论文,进行了3场大会报告和8场小组讨论。两天会议开得很成功。当然,从会议组织的角度来说,有些工作也还可以做得更细一些。
从提交的文章来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制度方面、发展方面进行的研究比较多,但我感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方面的研究,比如教育方面的研究,显得薄弱了一些。其实在这60年中,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我们的博士、硕士制度,我们的教育体制等,都可以进行总结。又比如,在人口问题等社会问题方面,值得我们很好总结和研究的题目也很多。
我的另一个感觉是,本次会议有关“中国模式”方面的问题,研究的人较少。事实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含一系列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对这个体系,需要进行更多的分析,更多的讨论,探讨我们党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形成这些挑战的内外原因是什么,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如何进一步发展下去,为什么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国模式”等等。但是,此次会议在这些方面的文章不多。讲成绩的文章似乎多了一些,讲问题和进行经验总结的文章少了一些。
我是随着共和国60年的发展而一路过来的。1949年解放时,我刚过十周岁,我深切体会到人民群众那种强烈的翻身感。任继愈先生写文章说到没有经历过旧社会的人,很难体会到新社会的翻身感,我确有同感。后来,随着我的成长,国家发生的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互助合作运动,以致“四清运动”、大学生劳动锻炼、“文化大革命”、红卫兵运动和改革开放等等一系列的历史进程,我或者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应该说,这个时候我们个人的成长史、个人的苦乐与忧患是与国家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亲身经历了、直接感受了共和国这60年的巨大发展变化。
总的说来,新中国60年的历史,应当加以肯定。这是我对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相比较以后的总看法。现在否定新中国60年历史的人,有的是不懂历史,有的是别有用心的歪曲。比如,有的年轻人缺乏亲身经历、缺乏历史比较,嘲笑过去的票证制度。事实上,票证的使用相对于旧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来说,是一种巨大进步,它保证了当时全国六七亿、七八亿人民,在物质生产力不太先进的情况下,做到了人人有饭吃,有衣穿,虽然吃的不是很好,穿的不是很好。这是在相对贫困下,社会的最大公平。再比如,有人称三年自然灾害造成了三四千万人甚至五千万人死亡,对此我是一直存疑的。我是湖北人,亲身经历过了三年困难时期,那时候我正在上大学。如果有那样的死亡人数,我们每个人身边都会感受到。但是我在湖北没有这种感受。我后来在甘肃河西走廊参加“四清”,也没有这样的强烈感受。又比如,有人将共和国60年的前30年与后30年进行割裂,用后30年否定前30年。还有人说,后30年实行的是瑞典的民主社会主义,所以是进步了!我为这样的论者感到羞耻。像这样否定60年的人,不是无知,而是对新中国敌视。要知道,新中国是在国内外复杂的环境中前进的,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有曲折,有倒退,但总起来说,是螺旋式上升。有的人说“文革”十年是停滞的,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这并不完全对。事实上,我们国家很多重大的工程是在“文革”后期建设的,比如,南京的30万吨乙烯,武钢的一米七轧机等等,北京的“前三门”工程和二十多层的北京饭店,不都是那时候建设起来或开始建设的吗?所以我说,现在我们国家是处于郑和下西洋600年以来最好的时期。当然也有人会说,康乾盛世也是很好的时期。但不能不看到,康乾时代毕竟是旧的封建生产关系下的盛世,与我们今天的历史性进步不能同日而语。
一个时期以来,理论界出现了很多错误的观点,“告别革命”论是其来源之一。很多错误的思想,都是源于“告别革命”论。前一段时间的电视故事片《走向共和》认为,清朝末年,所有的人都在“走向共和”,包括慈禧和李鸿章、袁世凯。这个立论首先就不对,因为孙、黄是“走向共和”的旗手,他们发动的共和,正是要推翻清帝国的统治,是要打倒慈禧、李鸿章和袁世凯的。电视剧中还出现一些丑化革命者形象的内容。例如,孙中山和李鸿章的见面是不可能的,电视片中的见面是杜撰出来的,是丑化孙。还有,宋教仁和袁世凯见面“共商国是”,这也绝对是不可能的。策划这个电视片的人,对于什么是资产阶级共和,什么是无产阶级共和,是无知的。包括前不久出现的“西山会议”、“〇八宪章”的一些人认为,“走向共和”到现在还在走!这些人如果不是别有用心,就是对中国近代和现代的历史糊里糊涂!实际上,把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否定了,也就把新中国否定了,因为当代中国的辉煌成就,追根溯源,正是缘于革命。
我代表中国史学会,代表会议的组织者,感谢各位学者的参与,感谢你们提供了很好的学术论文。没有大家的积极参与,这次学术讨论会很难取得这样的成功。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