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视察地方志工作时的讲话
(2007年9月30日)
朱 佳 木
我这次来安徽,是为了参加《黄山市志》评议稿的评审会。我之所以要参加这个评审会,是由于黄山市志办聘请我当这本志书的学术顾问。起初我说不能当这个顾问,因为我在中指组主持日常工作,面对的是全国的地方志工作,如果答应了黄山市,其他省市再向我提出同样的要求怎么办?另外,我历来不愿意做挂名的事,在其职就要谋其政,当顾问虽然不像当主编,可以超脱一些,但如果人家来“问”,你总要“顾”,而我份内的事已经忙不过来了,实在没那么多时间来“顾”这方面的“问”。可后来我还是答应了他们的要求,这是因为,一来他们反复和我说,态度很恳切,加上当时文根同志正在那里做市委副书记,也帮他们说话;二来我考虑,组织上既然让我分管地方志工作,总要了解一本志书的编纂情况,通过了解一本志书,熟悉修志的一些知识,掌握修志中带规律性的问题,过去叫“解剖麻雀”。几年过去了,他们倒没来问过我什么,可不久前,把三大本志稿寄过来,足足有350万字,要我审,并说国庆节前要召开评审会,要我定日期。既然答应了人家当“顾问”,稿子总要看,会总要去一下。但我那时正忙着在延安召开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的事,而且事先已答应顺道走访陕西和山西两个省的方志办,所以提出把会期定在9月29日,他们说可以。刚巧,这时文根同志又调到省志办做主任,他听说我要去黄山市,便提出无论如何要到省志办来看看。于是,我28号晚上到黄山市,29号上午参加《黄山市志》稿的评审会,吃完午饭就往合肥赶,晚上赶到。这样,只能今天上午到你们这里来了。明天就要放国庆长假,大家肯定有很多事情要处理,还把大家召集起来开会,很对不起。
算上这次,安徽我已来过三回,但到合肥,到省志办,这还是第一次。刚才参观了你们的图书室、信息中心和各个编辑室、办公室,又听了文根同志的汇报,再加上平时的了解,我感到安徽地方志工作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后,省人大副主任朱成林、副省长田唯谦等省领导都出席了省志办搞的广场宣传。在《安徽省志》续修启动会议召开时,王金山省长亲自到会讲话。我这次到黄山市开会,前后总共不到24小时,李宏鸣市长就和我见了三面,而且挤出时间出席《黄山市志》稿的评审会,并发表了讲话。你们编的《治皖一叶》送阅件,省领导都看,有的领导还作了批示。你们的办公条件也相当好,房间比较宽畅,每个人有电脑,图书资料室也比较大,还配了三台汽车。所有这些,都说明领导对地方志工作是重视的。
二是修志成绩突出。安徽是完成一轮修志最早的省,二轮修志早在2000年就启动了。在地方志系统评比先进的活动中,与人事部合作评的先进个人只有10个名额,你们省就出了1个。另外,工作差错相对少一些。概括起来,可以编一个顺口溜,就是:“一轮完成好,二轮启动早,先进人物多,工作差错少。”总之,你们的工作成绩在全国是突出的。
三是用志意识很强。你们编《治皖一叶》,说明你们对用志的认识到位,措施得力。我体会,这种东西有两大特点。第一,针对性强,就是面向省领导,供省领导参阅。你们提出,方志工作要为人民服务、为领导服务。虽然提法上比别的地方多了一个“服务”,但我看说得通。因为,地方志的功能是咨政、教化、存史,所谓咨政,就是为领导或领导机关服务。而且,为领导服务,说到底也是为人民服务,是通过服务领导,达到服务人民的目的。第二,简练、精炼,便于领导阅读。现在大家手上都有一大堆工作,省领导的时间往往是按照分钟来安排的。你要他看东西,给他一厚本,他没时间看,顶多看个篇目。而《治皖一叶》只有一页纸,他拿到就能看,送一页就能看一页,五分钟都不用。虽然短,但只要他看,就能发挥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越短越有用,越长越没用,这也是辩证法。另外,你们办《志苑》杂志,每期要采访一位市县领导,这也是引导大家读志用志的好方法。因为,杂志里有市县领导的讲话,起码那个市县就愿意多订一些,而且会注意看。那样,你们说的话就会发挥作用。这就好比吃中药,要用药引子,有了药引子,药效就会明显。由此可见,你们对读志用志是很用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