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学者 >> 朱佳木 >> 著作精华
菲力普·肖特著《毛泽东传》中文版序言
发布时间: 2009-12-23    作者:朱佳木    来源:国史网 2009-12-23
  字体:(     ) 关闭窗口

  2003年的12月26日,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110周年诞辰。正在这时,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了英国历史学家和传记作家菲力普·肖特的著作《毛泽东传》。我以为这并非巧合,而是出版社与作者向这一有着重要纪念意义的日子献上的一份厚礼,是菲力普·肖特先生对中国人民友好感情的真挚表达。

  菲力普·肖特生于英国,现居住在法国。19世纪末,他的祖父曾在香港当过海关检查员;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的叔叔曾作为船长到过广东、福建一带。因此,早在学生时代,中国这个东方的古老国度便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1966年夏天,他刚从剑桥大学毕业,就向中国驻英代办处提出去北京当教师的申请。可惜,那时中国刚刚爆发“文化大革命”,致使这一申请未能得到批准。但他想到中国来工作的心愿,却一直没有因此而放弃过。“四人帮”被粉碎后,机会终于来了。他被选做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驻北京站的首任站长,派往中国,而且一干就是四年。那几年正是中国对内对外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这使他得以亲眼目睹了一个正在走上改革开放之路的焕发出勃勃生机的充满着无限希望的中国,也使他从此深深爱上了中国,以至最终娶了一位中国姑娘为妻。1981年,他虽然离开了中国,但他和中国所结下的不解之缘,不仅引导他经常到中国游历,而且还促使他于1992年和1997年,先后提笔为BBC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合作项目——电视专题片《长江》和《长征》撰写过脚本。

  为了撰写《毛泽东传》,菲力普•肖特历时五年,沿着毛泽东一生活动的轨迹,走遍了韶山、井冈山、茅坪、吉安、瑞金、于都、富田、赣州、东陂、黎平、遵义、泸定、松潘、毛儿盖、吴起、保安、瓦窑堡、延安,以及杭州和广州等地;翻阅了中国出版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毛泽东著作和大量有关毛泽东的回忆录、研究成果:还采访了许多与毛泽东有过交往的当事人。1999年,这本书的英文版同时在英国和美国出版,后来又被译成法文、保加利亚文、捷克文、俄文、西班牙文,目前正在翻译德文本。它作为迄今西方出版的关于毛泽东生平的最新和最具权威性的著作,在国外读者中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2002年,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去英国参加英国学术院成立100周年的纪念活动,就看见伦敦书店中在醒目的地方摆放着这本书。

  毛泽东的一生跨越了上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他的思想和活动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极大地影响了世界的命运。直到今天,人们仍然随时可以感受到他留给中国和世界的印记。正因为如此,他的一生不仅是许多中国学者、作家感兴趣的研究和写作对象,也是国外一些研究中国问题的人们所热衷的课题。

  最早向世界介绍毛泽东的外国人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英国记者贝特兰和安娜·路易丝·斯特朗。他们所写的《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中国的战歌》、《在延安》、《毛泽东印象记》等等,曾经让西方人比较真实详细地了解到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但这些著作大多产生于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年代,而且都是通讯性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关于毛泽东思想与活动的带有学术性、传记性的外国著作,当首推1951年出版的美国学者史华兹的《中国的共产主义和毛的崛起》,以及1966年出版的英国学者斯图尔特·施拉姆的《毛泽东》(中文版根据1967年修订版译出,于1987年由红旗出版社出版)。许多西方研究毛泽东的著作都把它们列为主要参考书,并经常援引其中的观点和材料。但由于这两本书成书时毛泽东尚在世,因此还算不上是关于毛泽东一生的传记著作。真正涵盖毛泽东一生的具有学术价值的传记著作,在菲力普·肖特的《毛泽东传》出版之前,主要有两部:一部是1980年出版的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记》(中文版有1989年世界知识出版社节译的《毛泽东的后半生》和河北人民出版社全译的《毛泽东传》),另一部是1979年出版的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的《历史巨人——毛泽东》(中文版于2000年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书名为《毛泽东》)。这两部书都力求按照历史的真实来描述和评价毛泽东,但由于它们利用的二手资料较多,因此有一些不准确或失实的地方。

  与以往出版的外国人介绍和研究毛泽东生平的著作相比,菲力普•肖特的这本书在对毛泽东的评价上更为客观和公允,在对历史的把握上也更为全面和深刻。这与他在中国的工作经历和他对中国的多次访问有关,更与他为撰写这本书所做的大量准备和辛勤努力分不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虽然是学术性的传记著作,但它同时具有十分优美生动的文笔和浓郁的文化韵味,使人不感觉枯燥乏味。当然,作为一个外国学者,他在书中所表现出的观察问题的角度和分析事物的观点,都是与我们不完全一样的。但在我看来,我们也不应当要求他和我们完全一样。相反,在一定意义上,可能正是这些不一样的地方,才使中国的读者有机会将自己与西方人眼中的毛泽东之间做一个比较。而这无论对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中国,还是更深入地了解世界,都是会有益处的。

  我不是研究毛泽东的专家,之所以不揣冒昧地接受了为《毛泽东传》中文版写序的请求,一来因为菲力普·肖特先生的盛情难却,二来因为我所供职的当代中国研究所眼下正在与法国的欧洲电视台(ARTE)筹划以菲力普·肖特先生这本《毛泽东传》为脚本基础,为欧洲观众摄制一部电视纪录片。借此机会,我谨向《毛泽东传》中文版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同时衷心预祝当代中国研究所与ARTE的合作早日获得成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