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和所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为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指导思想、行动指南和政策依据,也为中国的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战略规划,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领会。这里仅就我最近关注的科技创新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谈几点学习体会。
一、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
纵观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几乎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是科技革命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即新兴产业的产生、发展并成为主导产业。同样,人类社会交往的扩大和国家动态比较优势的形成也主要是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的,如航海技术的重大突破促成了15 ~ 17世纪欧洲航海者的地理大发现;而后欧洲科技的进步,如煤炭等动力革命,电力、石油和燃气等能源革命,钢铁、铝合金等材料革命电报、电话等通信革命以及20世纪以后的重大技术发明,不仅引发了人类生产方式的变化,而且促使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拓展了人们交往的深度和广度。
2013年以来,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与此同时,报告还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这一切都说明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处于更加突出与重要的地位,而这些也为我们从事产业史和科技史相结合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就生产力的发展而言,不仅是经济增长和量的扩张,更根本、更重要的是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发展最根本、最活跃的动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其本身的规律和内在的质的规定性,科技的发现、发明、创新和扩散也有其内在的规律,由此引发的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亦是如此。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一再证明,每一次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都以“工业革命”的形式带动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引发了人们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从而引发了社会形态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以加速度的方式在推进和传播。今天我们正面临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纳米技术、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和生物科技等为主的全新科技革命。正如2016年9月召开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发布的公报中论述的那样,全球已进入一个新工业革命时期。
二、发展仍然是“硬道理”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开始从农业文明的传统经济向工业文明的现代经济转变。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一开始不是经济总量的差距,而主要是现代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极其落后方面的差距。新中国脱胎于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人口多、底子薄的落后农业国,因此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共八大提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0多年间,中国的国际环境始终不容乐观,既有来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又有20世纪60年代因中苏关系恶化而面临来自苏联霸权主义的军事威胁。因此,为了加强国防力量和加速工业化,实施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在1978年之前,中国主要通过发展现代工业,优化了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建立了基本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在尖端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
但是,就民生方面来说,由于上述发展战略必须实行高积累政策,人民生活改善不多。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人均收入已经由改革之初的不足200美元,发展到今天的8300多美元,中国人民彻底告别了“短缺”时代,真正“富起来”了,不仅中国的工业化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而且社会需求也发生了升级变化。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消费结构和需求也随之变化,服务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克服阻力,继续平稳向上,基本上已经实现了我们20世纪提出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从工业化水平、经济总量、人均GDP、城市化水平这四个指标看,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基本改变了贫穷落后面貌,在部分经济领域已经由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2017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达到80万亿元人民币,是世界第二个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美元的国家。从贫困落后,到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再到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迈入中等偏高收入国家,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变化。中共十八大以来出现的经济新常态,说明人民群众的需求也从温饱升级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对消费品的品质要求成为突出问题,供求矛盾的上述变化反映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开始成为制约中国前进的主要因素。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为适应这种主要矛盾变化而推行的。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发展的根本大计
目前人民群众的需求不再是有没有,而是要求更好的品质、更优的服务。从供给侧角度看,传统的产品、产量供给已经非常充足,甚至部分产业和产品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因此必须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从供需方面来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主要问题。第一,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差异很大的发展中国家,东、中、西部的发展就非常不平衡。第二,城乡发展不平衡,其中也包括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农业现代化和解决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不仅三次产业之间不平衡,而且各产业内部的发展也不平衡。目前我国在世界经济产业链中仍然处于中低端水平,低端产业产能和产品普遍过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具有很大的难度,因为这一改革和产业结构升级将意味着资本沉没、结构性失业和增长速度下滑。但是我们必须进行甚至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为这是缓解和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法,也关系到我国未来能否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能否如期实现2020年、2035年和2050年的发展目标。
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应该发挥的作用来看,中国也进入了新的时代,在全球的地位也进入一个转折性的历史变化阶段。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是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中国还是世界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人民币国际化正在稳步推进;从2015年起,中国资本“走出去”的总量已经超过了吸引外资的总量;2013~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总和。随着西方国家经济复苏乏力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引领者。中国基本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在部分经济领域已经由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这些重大变化都是近几年发生的。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响应,可以说开始改变世界经济政治的格局,也使得自地理大发现以来形成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由西向东传播的方向、路径和结果发生改变,这是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和历史性转折。上述国际地位和作用的变化,要求中国在未来必须成为创新型国家,从而实现50年前毛泽东提出的中国应该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愿望。
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中共十八大以来,为了推进供给侧改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划,中共十九大报告专门将建设创新型国家列入经济发展方略,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规划优越性,从而可以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历史经验证明,只要大的目标和规划确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就会共同努力去奋斗,即使因为形势和条件发生变化,需要调整政策措施,也会避免走大的弯路或停顿下来。新中国制定和实施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也证明,计划(规划)的调整是常态和必需的。中共十五大提出科教兴国和跨世纪发展规划,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这些都是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规划。经过20年的发展,我们能够如期完成这个发展目标,因此,中共十九大提出了新的具有衔接性的发展目标——2020年至本世纪中叶的发展目标,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统揽全局的前瞻性发展目标。
中共十九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成熟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能力成熟化,这也为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提供了根本保障,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建设创新型国家必将取得成功。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17年第6期 [责任编辑:郑珺 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