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辨析 >> 维护国家荣誉 >> 关于“大跃进”
大跃进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得失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 2016-05-05    作者:王瑞芳    来源:国史网 2009-09-05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1957-1958年春农田水利建设的成绩及其局限性

  (一)1957-1958年春水利建设与整风反右运动的关系

  李锐认为, 1957年冬至1958年春的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是在批判反冒进的高压气氛下动员和展开起来的。”[①]吴志军也指出,这次运动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是在当时中国既定的资金约束和资源禀赋条件下的最优策略,也是中国共产党以劳动力高度替代资本的方式,在乡村社会有效供给公共产品(如水利基础设施)的成功尝试,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农业发展的深切关注,透射出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强烈愿望。[②]

  傅作义指出,通过整风、反右、社会主义大辩论,左派战胜了右派,积极的前进的思想压倒了消极的因循保守的思想,加上各级干部进一步克服了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作风,领导与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这些成为农田水利建设迅速掀起高潮的重要原因。[③]李葆华也指出:1957年冬出现水利建设高潮的形势不是偶然的,“如果没有合作化在农村的全面胜利,如果没有整风、反右派斗争和反浪费、反保守主义斗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水利建设的新形势当然不可能出现。”[④]

  (二)1957-1958年春农田水利建设的成绩

  傅作义将这场水利运动与1956年的水利建设高潮比较后,总结出四个新特点:一是规模大,干劲足;二是速度快,质量好;三是依靠群众的智慧,创造了又多又好的经验;四是政治加技术,干劲加钻劲,在水利运动中培养了大批又红又专的干部。[⑤]李葆华也认为,这场农田水利高潮比1955年冬到1956年春的生产高潮规模更大,出现了与前不同的新形势:“这不仅表现在农田水利以史无前例的速度、规模和声势开展起来,成为农业大跃进中的前浪,而且表现在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打破了治水的陈规”。[⑥]

  吴志军对这些成绩作了充分肯定:全国水利工程按应有受益面积计算,可扩大灌溉面积3.5亿亩,可改善灌溉面积1.4亿亩,治理低洼易涝耕地2亿多亩,改造贫瘠耕地1亿多亩,植树造林2.9亿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6万平方公里,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比1957年预计增加8000万亩。平原地区建立起“满天星”、“葡萄串”式的水利灌溉网,山区则形成“西瓜秧式”、“长藤结瓜式”、“塘群沟网”式的水利化网络,创造出亘古未有的奇迹。[⑦]

  傅作义指出:“在水利建设方面,今年用四个月的时间扩大灌溉面积一亿一千七百多万亩,全国灌溉面积已经达到六亿三千多万亩,每人平均一亩水田或水浇地。”他曾作过这样的比较,“解放前,我们的祖先四千年开辟了两亿三千万亩的灌溉面积,现在四个月开辟了一亿一千七百多万亩,四个月的成绩等于四千年的一半,若非身临其境,真是不敢相信。”[⑧]

  (三)1957-1958年春农田水利建设的缺点

  李葆华指出了一些缺点:在已完成的4亿亩灌溉面积的工程中, “半数以上已经发生效益,一部分在几个月以后发挥作用,一部分经过整修以后发挥作用,很少数可能由于特殊原因受到损伤和失效。”但他认为,“在这样一个几亿人民参加的轰轰烈烈的大运动中,个别的缺点、错误总是不可避免的。”[⑨]

  吴志军认为缺点及失误主要表现在:采用大兵团作战,劳动强度过大,简单拼体力,出勤率高,生产效率低;在跨社跨乡的水利工程中,平调劳动力;安全意识淡薄,一度出现人员伤亡;运动期间忽略或者压抑副业生产,群众生活水平下降等。一些工程占用耕地过多,移民压力过大,遗留问题较多;由于后续建设不配套,一些工程长期未能发挥效益;有些地区照搬他地经验,忽视本地生态环境,打乱了原排水体系,加重了内涝和盐碱化。尽管如此,这场运动对在集体经济条件下提升农民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对解决我国水旱灾频发、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⑩]

  (四)大兴水利与大跃进的互动关系

  19586月,李葆华指出,在全国大跃进的新形势下,水利建设“水利建设应当也可能有一个更大的跃进。”他对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农田水利建设的目标作了这样的规定:在发展灌溉方面,主要依靠群众性水利运动,结合必要的大中型工程,扩大灌溉面积7亿亩,这样到1962年我们将有12亿亩的水田和水浇地,约占耕地面积的70%以上,基本实现水利化,消灭普通旱灾。”“在水土保持方面,要求完成一百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到1962年将有12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控制,约占水土流失面积的80%。在治涝方面,结合大量发展水稻,要求完成3.3亿亩,到1962年共完成治涝面积4.2亿亩,基本上解决沥涝问题。19588月,《中共中央关于水利工作指示》提出:“只要再苦战两冬两春,全国现有耕地,基本上完成水利化是完全可能的。”这实际上是对1957年冬兴修水利成绩的肯定,也是对水利大跃进的动员和鼓励。

  19618月,广东省水利厅认为:1957年冬的水利建设一马当先,出现了大跃进的形势,大办了大批小型水利工程以及一些中型水库工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高潮兴起后,水利化运动普遍兴起。1958年冬转入了以河流为对象的系统治理,全面开发,大办大、中型骨干工程的新阶段。1959年冬继续反右倾、鼓干劲,有500多万人投入兴修水利的热潮,除了继续完成已铺开的大、中型工程外,又增修了大型水库8宗,中型水库37宗。在大办水利高潮中出现了许多“水利党委”、“水利书记”,广东省有16名地位书记,232名县委书记专抓水利,使水利建设成为全党全民的群众运动。[11]

  二、大跃进时期兴修水利的空前成就

  傅作义指出:1958年,全国共完成土石方580亿公方,扩大灌溉面积4.8亿亩,初步治理洼涝面积2.1亿亩,初步控制水土流失面积32万平方公里,“我国水利建设事业这样的发展速度、建设规模,都创造了世界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12]19604月,他1959年农田水利建设成绩又作了总结:全国共建成蓄水1亿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库31座,共可蓄水100多亿立方米,建成中型水库1000多座,万亩以上的灌区1200多座,另外,还有大量的小型工程。共计完成土石方130亿立方米,扩大灌溉面积7000万亩,初步实施水土保持措施面积8万平方公里,初步治理洼涝面积6300万亩,发展机械排灌140万马力。[13]李葆华也指出:“水利建设的成就和发展速度是我国历史上所从来不曾有过的。”10年间共增加灌溉面积7.6亿亩,其中仅1958年就增加了4.8亿亩,为解放前几千年所累积完成的灌溉面积的2倍。[14]

  广东省水利厅厅长刘兆伦对广东水利建设的成绩作了概括:(一)全省用了12亿多个劳动工日,共完成土方11.2亿立方米,石方2656万立方米,混凝土方229万立方米,等于解放后8年完成土方总和的三倍多。兴建大型水库25宗,中型水库172宗,连大跃进前兴建的中型水库18宗,共有215宗。其中已基本完成配套的30宗,库区已完灌区未完的22宗,灌区以完库区未完的21宗,库区灌区均未完成的120宗,下马22宗,小型水库则近千宗。这就大大改变了大跃进前存在的零散不系统、骨干少、标准低的缺点,及改变了水利工程的分布状况,使许多水利很落后的地区改变了面貌,赶上先进地区。(二)在灌溉方面,现在全省共有可供灌溉的蓄水工程蓄水库容133.3亿方,引水工程引水流量约1600秒立方米,蓄引水工程连同机械、电动排灌工程、井灌工程等,合计共有水量230亿立方米,比大跃进前130亿增加77%。(三)在机电排灌方面,1958年以来,全省排灌机械由3.9万匹马力增至16.3万匹,出现了“大办水利大增产,小办水利小增产”的局面。[15]

  河南省 “大跃进的1958年和继续跃进的1959年水利建设的成绩是惊人的,共计完成中小型水库18000多座,为解放后8年的8倍多,开挖渠道104000多条,为解放后8年的110%,其中灌溉万亩以上的渠道200多条,塘堰坝83万多处,为解放后8年的246%,打井60万眼,为解放后8年的72%,添置水库33万部,为解放后8年的79%,添置动力排灌机械33万多马力,为解放后8年的7倍多。特别是完成了4处大型引黄灌溉工程,开工了3座大型水库,修建了大量的水电站和水力站。2年内增加灌溉面积达2784万亩,为解放前原有灌溉面积446%多,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5倍多,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5倍多,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96%[16]

  水利部农村水利司编著的《新中国农田水利史略》指出,大跃进运动中的农田水利建设,在连续两年的冬春修中,都是出动了上亿的劳动力,不论从开工处数之多和完成土石方数量之巨,都是空前未有的,全国很多大型水库和大型灌区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工兴建的,至于中小型工程更是遍地开花,数不胜数。据1962年经过核实后的数字,1962年比1957年实际增加灌溉面积5538万亩。同时,经过这次全民性的水利运动,对进一步摸清水土资源,掌握治水规律和培养、锻炼水利队伍都起到很大作用。[17]

  山东省水利厅厅长王玉柱认为:“人们不会忘记那如火如荼的50年代,水利工程的建设者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所开创的治水奇迹:为沂沭河流域的洪水出路而开山劈岭;在百万余亩荒碱地上,建立起科学的引黄灌溉、排水系统;在全省各主要河道上,百余座大中型水库群,同时以惊人的速度拔地而起;多种多样的群众性小型工程,也如雨后春笋蓬蓬勃勃地建立起来。人们不会忘记,由干部、技术人员和千百万民工组成的治水大军,为这一伟大事业,夜以继日忘我劳动,常年战斗在工地上,以热血和汗水、青春甚至生命,在勾绘的这幅蓝图上,实现了他们人生的自我价值。”[18]

  渠性英对山西省在大跃进中掀起的水利建设运动作了这样的阐述:高潮期间,水利工地上马劳力多达400万人。平原、丘陵、高山上到处有开渠筑坝、挖泉打井、修水库、截潜流、排涝改碱、引水上山等多种多样的改造山河的战斗。汾河水库、漳泽水库、册田水库、关河水库、后湾水库以及夹马口、小樊等大型电灌站都是在这个时候动工兴建的。这三年全省建设了一大批水利骨干工程,为山西省以后的水利事业奠定了基础。[19]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