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辨析 >> 认清虚无本质
谢礼圣: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谬误、消极影响及遏制途径
发布时间: 2019-10-14    作者:谢礼圣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08-27
  字体:(     ) 关闭窗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相关工作得到大力推进,成效显著。但是历史虚无主义并未从此销声匿迹,而是披上更加精致的外衣,依旧在思想文化和社会政治领域兴风作浪。不管历史虚无主义如何改头换面,其否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实质未曾改变。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时隐时现,不断推涛作浪,反映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谬误 

  从理论逻辑来看,历史虚无主义是唯心主义历史观蕴含的推论,而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谬误也反映在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立场中。

  (一)历史本体论上的偏执与虚化

  任何历史哲学的理论和立场都不可能回避历史本体论问题。人类历史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过程,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本体。然而,唯心主义历史观却坚持认为,历史本质上是精神运动及其产物,这种偏执的本体论观点突出地反映在其对待历史事实的态度上。

  历史事实突出地表现为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些西方学者据此认为,历史事实都是历史学家眼里的事实,经过筛选和加工过的所谓事实不是历史的客观事实本身。换言之,历史事实只是历史学家的精神创造物。这是历史虚无主义者在本体论上的根本立场,是他们质疑、歪曲、否认各种历史真相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历史认识论上的掩盖与虚构

  人们通过文本了解历史,然而书本上记载的未必是真实发生的历史。历史虚无主义者注意到这一点,并将此技术性问题上升到哲学认识论的高度来理解,强调历史记载的主观性和模糊性,从而使历史过程转变成“物自体”。历史文本仅仅激发人们对过往的想象,并不显现自身。由此必然得出的结论是,人根本无法了解历史真相,无法认识历史发展的动因,无法知晓历史演变的过程,更无法预测历史前进的方向。这实际上既陷入了历史不可知论,由此掩盖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三)历史价值论上的多元与虚幻

  历史学中并不存在所谓的价值中立,也就是说历史学非意识形态化是不可能的。历史学家是现实的人,必定持有某种价值立场和价值目标,历史著作是历史学家的作品,也必定渗透着历史学家的价值观。历史评价甚至常常是历史认知的目标和动力。历史认知则构成历史评价的基础和依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作用和意义,必须依据客观的历史认知。所谓客观并不是指价值中立,而是指具有科学性,也就是如实地揭示历史真相。

  既然历史虚无主义者会虚化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虚构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他们就必定会将历史评价与客观事实相分离,鼓吹历史评价的多元性,从而把历史评价转变为主观的任意评说。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 

  (一)历史虚无主义消解了历史进步的观念

  一方面,在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倾向于形而上学地理解历史的进步,认识不到历史进步的内在辩证性质。并且,历史虚无主义者完全不能跳出唯心主义的窠臼,常常诉诸精神性的因素去解释这种跳跃。实际上,历史进步的真实基础是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历史的进程并不总是平稳、顺利和迅速的,有时可能变得缓慢或出现停滞,甚至有暂时的退步。

  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甚至会使人们无法认识到历史的进步,陷入退步历史观或循环历史观。历史的进步总会有一些代价,解决矛盾的同时带来新问题。历史虚无主义者未能把握历史的主流,强化历史的某一视角,放大历史的某一侧面,并以此佐证历史的退步或循环。

  (二)历史虚无主义加剧了历史认知的碎片化,助推了历史的娱乐化

  现今网络时代,统一的历史认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自媒体的兴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有了历史话语权,能够叙述和评论历史。在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下,宏大历史叙事的吸引力日渐式微,人们更乐意去探究历史的局部和细节,更注重历史的亲历感,拒斥总体性和概念化,失去了从整体上去理解和把握历史的兴趣和能力。如此,历史认知不可避免地呈现碎片化加剧的趋势,而碎片化的历史认知就难以形成历史共识。

  碎片化的历史认知还助推了历史的娱乐化倾向。既然历史共识无法达成,历史真理无从谈起,那么还能怎样对待或处理这样的历史?这样的历史不再需要纪念,也无所谓歌颂或批判,却可以“戏说”“水煮”“笑谈”。这种倾向旨在营造情调,引导趣味,满足想象,乃至“娱乐至死”。

  (三)历史虚无主义阻碍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中华文明必须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实现自身的传承和发展。然而在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下,中华文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西方文明也未能受到全面审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阂就被人为地加深。

  实际上,文明的传承发展,文化的繁荣兴盛,绝离不开对文化渊源的保护和开发。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塑造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精神品格。另一方面,保护和开发自身文化渊源,绝不意味着完全拒斥外来文明。从历史上看,中华文明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直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完善自身。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源自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历史虚无主义者的狭隘和片面,使他们无法理解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

  三、遏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途径 

  (一)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

  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错误就在于背离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将历史看作是精神运动及其产物,从精神因素出发解释历史发展变化,用孤立、片面、静止的形而上学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以主观代替客观、以细节代替整体,玩弄个别事实,最终得出荒谬的历史结论。

  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不以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意志为转移。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就能使我们恰当处理历史中的主客体关系,保持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动态平衡,客观认知历史、如实书写历史、正确评价历史,从而厘清历史脉络、把握历史本质、认清历史方向,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

  (二) 坚定文化自信

  从文化心理来看,历史虚无主义的心理根源是文化自卑。自卑就会不满,不满就会偏执,偏执就会叛逆。文化自卑必定会导致对既定文化立场的背叛,对历史文化传统的贬低和亵渎。故而,遏制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坚定核心价值观自信。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坚定的核心价值观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价值内核。

  (三)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首先,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当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审视世界、指引行动,把这一思想贯彻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其次,要守好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新闻舆论、文艺出版、高等学校、互联网等阵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守好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关键是管好用好互联网。必须把党管媒体的原则贯彻到互联网领域,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

  再次,要依托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一方面,必须顺应传播形态和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转变传播理念,积极探索新举措新方法,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高效的信息传播平台。另一方面,必须适应舆论生态的深刻变化,遵循话语体系建设逻辑,利用话语传播规律,积极创新话语方式,实现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相辅相成,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相得益彰,理性话语与情感话语相互促进,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社会引导力和认同度。

  (作者单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 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禹瑞丽/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