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防史 >> 国防建设70年
中国已建成10多条军用战机高速公路战备跑道
发布时间: 2010-07-12    作者:    来源:解放军报 2010-07-12
  字体:(     ) 关闭窗口

  这次陆空联合投送,4架民航飞机、一列动车组、几十台民用车辆,利用5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输送部队近千公里。我军首次综合利用民用运力组织轻装部队陆空联合投送演练取得了圆满成功,在我军军交运输训练史上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目前,我军铁路输送距离已由过去每天400公里左右提高到800至1000公里;公路军事运输由过去每天不到300公里提高到500公里,高性能、大吨位汽车比例大幅增加;水路军事运输从近海内河保障发展到远海远洋保障;航空军事运输从无到有,从单一运送新老兵发展到人员和物资运输、从完全依靠民航发展到军民运力并用,基本形成了综合立体的现代运输体系,在保障汶川抗震救灾、玉树抗震救灾、援外运输及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速路上起降飞机,民航海外投送救援人员,检验军地一体运输保障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军通过深入开展军交运输正规化建设,建立健全军地协调机制,促进了军交运输军地一体化保障体系的创新发展,军交运输保障能力实现整体跃升。

  军列驰骋,动若风发;口令声,马达声,汽笛声,声声入耳。一幅幅画面在不停地切换,一个个指令在不停地传出。某军代处值班员坐镇调度台,轻点鼠标,千里之外铁路线上的军列运行状况,便可尽收眼底,正可谓“运筹三尺调度台,决胜千里铁道线”。

  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军交运输部门围绕“联得通、看得见、用得上”的建设原则,研制开发了军交运输动态监控系统,连通了三级五线军交运输指挥控制体系,并紧紧依托国家交通行业信息技术平台,使军事运输组织指挥初步实现了网络化和可视化,军事运输调度指挥逐步走上了信息化快车道。

  战场交通设施是军事运输的基本依托,也是军交运输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交运输部门紧紧依托地方交通网络建设,着眼战略投送和作战机动需要,对主要方向铁路、公路战略战役通道、部队作战机动道路、水路战备码头等进行重点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交通网络布局,提高了通达深度,战场通行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1989年9月,在沈大高速公路某区段上,数架银色的战鹰从3000米高空俯冲而下,呼啸着向地面扑来,随着几个漂亮的着陆动作,依次安全降落在笔直、宽敞的高速公路跑道上。这条高速公路飞机跑道的建成在我国是首创,它向世人宣告:中国也能在高速公路上起降飞机了。

  “九五”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建成了10多条这样的飞机专用跑道。

  过去,济南军区某装甲旅进出口道路是一条尘土飞扬的小路,装备进出要靠大型拖车,一台一台拖出去。像这样道路不畅的情况,在一些单位还比较普遍。

  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十一五”以来,采取中央补助、地方配套的办法,安排边防公路建设11600多公里、部队进出口道路2000余公里,打通了部分重要的“卡脖子”路段,在新改建铁路中贯彻军事要求350多项,建成水路战备滚装码头19座,初步形成了战场交通网络,为部队快速机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军地保障力量的有效凝聚和运用,为提高我军战略投送能力奠定了基础。利用交通部门和企业海外保障体系,完成了赴索马里、亚丁湾海域执行护航任务海军编队的运输补给。利用民航运力,在实施印度洋海啸、海地及智利地震灾害等国际救援行动中,保障了救援人员和救灾物资在第一时间快速投送到位。

  特别是汶川抗震救灾,举三军运输之力,聚全国交通之能,采取铁路输送、航空投送、摩托化机动等方式,将10多万救灾大军快速投送到灾区,创造了单日铁路输送部队数量最多、单日航空输送密度最高、整建制部队摩托化机动距离最远、野战条件下军车运行管理最有效的新纪录,为夺取抗震救灾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 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运输建设思想的发展及启示
    2. 拉萨至贡嘎机场高速公路通车典礼举行 习近平出席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