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防史 >> 国防建设70年
60年来人民军队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三次大发展
发布时间: 2010-02-02    作者:李其忠 梅叶 杜英    来源:《党史纵览》 2010-02-02
  字体:(     ) 关闭窗口

第二次大发展:自力更生,实现武器装备国产化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停止了对中国的军事援助,撤走了在华的所有专家,给我国的武器装备事业发展造成了极大困难。中国人民克服了千难万险,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武器装备,逐步实现了武器装备的国产化。

196010月,国防工业委员会主任贺龙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了发展国防工业的总方针和总任务:“发奋图强,自力更生,突破尖端,两弹为主,导弹第一,积极发展喷气技术以及无线电电子科学,建立现代化的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

武器装备国产化,是从仿制苏式武器装备开始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大量仿制武器相继装备部队,其中以军械火炮、通信、工程、防化等武器装备进展最快。到1962年底,部队所需物资基本上可由国内生产解决。飞机的仿制速度也比较快,继1954年仿制成功雅克一18初级教练机之后,l956年又仿制成功歼5型飞机,60年代仿制出歼6型、歼7型飞机和轻型、中型轰炸机。

我国是一个坚持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不可能只靠进口和仿制实现武器装备的现代化。由于我国军事科技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后国防工业才开始起步,因此,我国自行研究武器装备是“全面开花”。从上世纪60年代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武器装备国产化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枪械系列

1963年,我国研制出63式自动步枪,l967年列入军队装备体系。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这种步枪的生产质量严重不合格,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多起事故。l978年,我军恢复使用56式半自动步枪。l981年,研制出81762毫米枪族,装备部队,成为我军第一代班用轻武器枪族。1964年,我国研制出64762毫米手枪及其枪弹,20世纪70年代又进一步对其进行了改进,该枪小巧、美观、轻便,装备部队后受到好评。

二、高射炮

高射炮简称高炮,是从地面对空中目标实施射击的火炮。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从苏联进口了一批高射炮,并成功地进行了仿制。20世纪70年代,我国自行研制了高射炮及其火控装备,提高了我军野战防空火力。

三、地空导弹

地空导弹也叫防空导弹,是从地面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现代制导导弹。它与制导雷达、发射设备和技术保障设备配套,构成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从1959年起,中国开始按照苏联提供的技术资料仿制地空导弹,于l964年制造出第一批国产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命名为“红旗一号”,1965年正式装备部队。在此基础上,又采用21项技术改进措施,自行设计制造出“红旗二号”地空导弹武器系统,l966年装备部队。196798,人民解放军地空导弹部队使用“红旗二号”导弹,一举击落一架国民党空军U2型飞机。20世纪70年代,我国研制出“红缨五号”肩射防空导弹,并装备部队。

四、反坦克武器

反坦克武器主要包括反坦克炮、无坐力炮和用于反坦克的加农炮、反坦克火箭、反坦克导弹等,是用于攻击敌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的主要武器。从1958年起,中国开始自行研制反坦克武器。1969年,我国自行研制的6582毫米无坐力炮、6940毫米火箭筒,投入小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20世纪70年代,我国又先后完成了7162毫米单兵反坦克火箭、73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J201反坦克导弹、75105毫米无坐力炮等新型武器的设计定型工作。这就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反坦克武器的大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五、地面压制火炮

地面压制火炮是用于压制和破坏地面或水面目标的火炮,包括加农炮、榴弹炮、加农榴弹炮、火箭炮、迫击炮等。20世纪50年代,我国先后成功仿制了苏制82120160毫米迫击炮和l22152毫米榴弹炮,并及时投入生产,装备部队。至1962年.部队装备的国产火炮达到火炮总数的79%,旧杂式和进口的陈旧火炮基本被淘汰。1962年后,又陆续仿制生产了122130152毫米3种加农炮和152毫米加榴炮。l963年,我国自行成功研制出l07130毫米火箭炮,以及6360毫米迫击炮,这三种火炮的性能接近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60年代,中国还研制出双管l30毫米海岸炮系统,逐步取代了从苏联进口的多种口径的单管海岸炮,增强了我军的海岸防御能力。此后,改进火炮的重点是在保持原有威力的前提下尽量减轻重量。经过努力,火炮轻型化取得了明显成效。l971年研制的l00毫米迫击炮,仅重745公斤,机动性能好于l20毫米迫击炮。到20世纪80年代,我军的地面压制火炮数量充足,品种齐全,性能良好。

六、坦克装甲车辆

坦克装甲车辆是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的总称,是装甲兵的主要装备,包括坦克、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以及其他各种装甲战斗保障车辆和装甲技术、后勤保障车辆。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为适应不同地区的地形,从1958年开始,我国自行研制了多种型号的坦克装甲车辆。20世纪60年代,我国先后研制出62式轻型坦克、63式水陆坦克、63式履带装甲输送车、69式中型坦克等。到l980年,我军基本上形成了由中型、轻型、水陆坦克和履带装甲输送车等构成的坦克装甲车辆体系,各种坦克近万辆,装甲输送车2000余辆,坦克抢救车700余辆,修理工程车千余辆,数量位居世界第三。

七、地地战略导弹

地地战略导弹是我二炮部队的主要装备,是我国主要的战略核武器。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分类,射程在1000公里以内的为近程导弹,l000——3000公里的为中程导弹,3000——8000公里的为远程导弹,8000公里之上的为洲际导弹。战略导弹通常携带核弹头,主要用于打击敌方的重点战略目标。1960年,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成功仿制出苏联P2型近程导弹,射程为600公里。在这个基础上,国防部组织科技队伍,自行研制新型战略导弹。l962年成立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央专门委员会,统一领导研制尖端武器。1964年,我国自行研究的中程导弹试验成功。l9661027,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中国从此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l9676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是中国核武器发展的一次飞跃,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1970424,中国用远程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东方红”卫星。1971年,战略导弹部队开始装备中程导弹核武器。上世纪80年代初,洲际导弹开始在战略导弹部队中服役。至此,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导弹部队已拥有一定数量、多种型号的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这些战略导弹,既可以从固定的地面阵地和地下井发射,也可以进行机动发射,大大提高了我国核武器的战略威慑力。

八、舰艇

舰艇是活动于水面或水中、具有作战或勤务保障能力的军用船只,是海军的主要装备。20世纪50年代人民海军创建之初,装备的只有从国民党军队里缴获来的有限的几艘舰艇。之后,我国从苏联进口并仿制了一批舰艇。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时候,我国拥有了第一艘自主研制的舰艇。20世纪60年代,我国仿制和自行研制出33型、31型潜艇,21型、24型导弹快艇,25型、26型鱼雷快艇,65型护卫舰。到20世纪60年代末,海军形成了适合近海作战、有一定攻防能力的以轻型战斗舰艇为主的第一代舰艇系列,其整体战术技术性能接近20世纪60年代初的国际水平。20世纪70年代,舰艇的发展速度仍然较快,有20多种新型舰艇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051型导弹驱逐舰开始服役。l974年,我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装备部队,标志着我国海军的综合作战能力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九、战斗机

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主要是从苏联进口作战飞机,至1955年,我国从苏联进口的飞机约5000余架,解决了我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初建时期的装备急需。但是,要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必须走国产化道路。1951年,中央军委领导下的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成立,聂荣臻担任主任。1956年,我国成功仿制出米格一l7型喷气式歼击机(即歼5)1964年,成功仿制出米格一l9型超音速歼击机(即歼6)1966年,研制成功米格一21型歼击机(即歼7)1967年,装备部队的还有中国第一代全天候歼击机——歼5甲型战斗机和轰5型轰炸机。l969年,自行研制的强5型强击机、轰6型中型轰炸机装备部队,歼8型歼击机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于1981年装备部队。到上世纪60年代末,我国的作战飞机机种基本配套完整。

总体上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虽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但我国武器装备的国产化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陆军装备除坦克、装甲车辆外进展都比较快,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已先后实现了国产化,海、空军的专用装备至70年代中期也基本实现国产化。据统计,到l975年底,全军武器装备中,国产坦克占71%,飞机占75%,战斗舰艇占89%,工程机械占96%,火炮占97%;枪械、通信、防化装备和舟桥渡河器材,。全部实现了国产化。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