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装备是军队战斗力的基本物质因素。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凭借“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中外强敌。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军队开始了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其武器装备经历了三次大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战斗力。人民解放军在“富国强军”的口号声中逐渐壮大,武器装备发展呈现蒸蒸日上的局面。
第一次大发展:引进、仿制苏式武器装备.实现武器装备的标准化、序列化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就提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这一指示为新中国的武器装备建设指明了方向。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解放军总兵力有550万人,基本上是陆军。武器装备主要是从战场上缴获的,品种繁多,各类枪炮有110多种,82种口径,产自20多个国家。这些武器大都陈旧落后,有的甚至是土法制造的。就拿轻兵器来说,当时人民解放军有220余万支(挺)枪,其中,步枪、冲锋枪和手枪占了94%,品种复杂,破旧不堪,各种枪械的型号有几十种。刚组建的空军只有60架缴获的飞机。海军缴获的4万吨舰艇,基本上也是外国的陈旧产品。同时期,西方国家的军队已经进入机械化的高级阶段,拥有的是原子武器、喷气式飞机和航空母舰,而我国连一架飞机、一艘战舰、一辆坦克和一辆机动车都不能生产。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呢?
为了改善武器装备,中共中央决定向苏联寻求帮助。l94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少奇访问苏联,向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华西列夫斯基和布尔加宁等提出,购买苏联飞机等武器装备。最初,斯大林同意向中国提供最先进的战斗机,但最终未兑现。苏联向中国提供的不是先进的米格一15喷气式战斗机,而是即将淘汰的拉-11螺旋桨战斗机。到当年年底,中国从苏联共进口各种类型飞机185架。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更加速了从苏联进口武器装备的步伐。到1955年底,共进口和接收各种苏式枪支80余万支(挺)、火炮1.1万多门、坦克装甲车3000多辆、飞机约5000架、舰艇约200艘(含转让制造部分)、雷达和探照灯l400多部、无线电和有线电通信机1.2万多部、舟桥l5套、主要工程机械500多部、防化专用车辆l00多辆,以及各种弹药和配套装备。向苏联购买先进的武器装备,大大加速了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的进程。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军用苏式武器和国产武器装备了106个步兵师,9个骑兵、守备、内卫师,17个地面炮兵师,17个高射炮兵师,4个坦克、机械化师,33个航空兵师,9个舰艇支队,首次实现了解放军全军装备的标准化、序列化。
中共中央认为,为了保卫国防,我们必须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决不能完全依赖进口,因此确立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1951年初,中央成立了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为主任,代总参谋长聂荣臻、重工业部部长李富春为副主任的中央兵工委员会,根据朝鲜战争的需要,提出了提前进行兵工建设的方针,并于同年6月20日作出了《关于兵工建设问题的决定》。按照这个决定,l952年以前,军工企业自制了一批轻武器和弹药,修复了部分旧杂武器装备。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重工业成为发展重点,国防工业在重工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1952年,斯大林同意帮助中国建立141项重点工程,赫鲁晓夫上台后又追加了15项,共156项,其中有44项为军工企业,包括陆海空三军主战装备制造厂。从1954年开始,苏联向中国提供了米格一l7样机及全部技术资料,转交了AK一47自动步枪、C一41半自动步枪、捷克加列夫轻机枪等技术资料和T-54A坦克及各种火炮样品和技术图纸。1953年底,中国向苏联购买了一批舰艇及其全部技术图纸和资料,包括护卫舰、潜艇、扫雷艇、大型猎潜艇和鱼雷艇5种型号,共116艘,4.3万余吨。l957年10月,中苏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规定苏联向中国提供导弹和原子弹样品,帮助中国建立核工厂。l957年末,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射程为500公里的P-2导弹,帮助中国建立了一系列核设施,并提供所需设备和近千名专家,建成了湖南和江西铀矿、包头核燃料棒厂、酒泉研制基地及新疆核实验场。1958年9月,援建7000千瓦重水反应堆投入使用。这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积累了必要的技术经验,为日后“两弹一星”的研制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1957年底,“一五”计划提前顺利完成,我国先后建成和扩建了79个兵工厂,仿制和自行研制武器装备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先后仿制成功了歼5型歼击机、56式冲锋枪、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式轻机枪、59式坦克和以5字开头的各式火炮、各种小型舰艇和潜艇、l059型导弹等等。经过努力,我军常规武器装备第一次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自主研制能力大大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