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一样,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也是人民军队建设在改革中阔步前进,取得辉煌成就的30年——
从人员素质的大幅度提高到武器装备的长足发展,从编制构成的精干高效到政策制度的调整完善,30年间,中国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水平稳步提高,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不断增强。
这一切,源于中共军事指导理论的不断创新发展,源于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运筹帷幄和坚强领导,源于三军将士始终保持和发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
回眸30年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的不平凡发展历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条清晰脉络——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科学发展。
改革创新——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开创精兵之路
是邓小平一个富有远见的战略判断,把人民军队导向了和平时期的建设航程。
20世纪80年代初,冷战的阴云还笼罩在人们头上,邓小平敏锐洞察到,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来。他鲜明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我们总的判断是:战争的危险还是存在的。但是和平力量的发展超过了战争力量,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是可能的。”他告诫全党全军,“没有这个判断,一天诚惶诚恐的,我们怎么还能够安心地搞建设?不可能安心地搞建设,更不可能搞全面改革,也不可能确定建军的正确原则和方向。”
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判断,中华民族把握住了又一次发展契机——经济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正是由于这样一个判断,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开始战略性转变——由准备早打大打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的建设轨道。
和平与发展——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的一系列思想,无不是基于对这一时代主题的正确判断而展开的。
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人民军队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1981年秋天,在同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检阅华北大演习参演部队。面对征尘未洗的将士,邓小平对新时期军队建设总目标作出高度概括: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革命化是首位、现代化是中心、正规化是保证,三个方面辩证统一,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军队建设的总目标。
1985年6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邓小平向世界宣布:中国裁减军队员额一百万。
这一年,全世界军费总开支达到创纪录的9440亿美元。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已从地球表面延伸到了太空。
在这样背景下裁军百万,不能不引来一些疑虑。
——如此大规模的裁军,会不会削弱军队的战斗力?
军队要“讲质量,讲真正的战斗力。搞少而精的、真正顶用的。”“减少一百万,实际上并没有削弱军队的战斗力,而是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安全应该置于什么位置?
“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在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国防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离开这三化就谈不上国防现代化。”同样,这三化也离不开国防现代化,“如果不搞国防现代化,那岂不是三个现代化?”
——和平与发展上升为时代主题,中国军队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战略方针?
“我们实行的是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面对可能发生的反侵略战争,中国军队长期赖以制胜的法宝是否依然有效?
“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战争,敌人就是现在来,我们以现有的武器也可以打,最后也可以打胜。”他同时提醒,装备的改进,使人民战争更有力量。
……
实事求是,因势而变,邓小平关于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进一步指明了中国军队建设的方向,为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早在1978年5月13日,邓小平同总参谋部领导谈话时,针对“文革”对军队建设的破坏,曾形象地指出:“我们军队的状况,还是一九七五年讲的,就是三种状况:软、懒、散;五个字:肿、散、骄、奢、惰。”他语重心长地说:“这么庞大的指挥机构,指挥战争是要打败仗的。”
以“消肿”为突破口,人民军队朝着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大步迈进——
1980年至1981年,裁并了各级机关重叠机构,撤销了省军区独立师,部分野战军步兵师改为简编师。
1982年至1983年,将军委炮兵、装甲兵、工程兵机关改为总参下辖的炮兵部、装甲兵部、工程兵部;军区直属的炮兵、坦克和野战工兵部队,大部划归陆军军建制;将铁道兵并入铁道部;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到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所驻省、自治区、直辖市。
1985年的百万大裁军,中央军委所属总部机关人员精简近一半;11个大军区精简合并成7个;全军减少军级以上单位30多个。
经过三次精简整编,人民解放军兵员总员额从1975年前高峰时的611万,减到1985年的3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