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防史 >> 武装力量建设史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 2014-06-09    作者:郭志刚    来源:军事历史 2014-01-16
  字体:(     ) 关闭窗口

  建立高度权威的战史军史领导机构

  人民解放军一直把编写自身的军史、战史作为军队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新中国成立后,编写部队历史、总结战争经验的工作先后由中央军委作战部、总参谋部和军事科学院负责。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央军委和总部加强对人民解放军历史研究工作的领导,成立了高度权威的战史军史领导机构,有力地推动着人民解放军历史研究工作的繁荣发展。在组织领导机构方面,主要的发展变化如下:

  一是1980年6月成立中央军委战史委员会,由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徐向前、聂荣臻等9人组成,负责审定战史编辑计划,决定战史中某些重大问题的看法,最后审定全书。在中央军委战史委员会的领导下,成立以军委秘书长耿飚为主任委员的战史编审委员会,负责领导战史编辑室的各项工作。

  二是1984年2月成立中央军委战史、军史编审委员会,由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任主任委员、总政治部主任余秋里和军事科学院院长宋时轮为副主任委员,在中央军委领导下,负责审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军史的编辑计划,研究确定战史、军史编写中的重大问题,负责全书的初步审定工作。中央军委战史、军史编辑室(办公室)设在军事科学院。

  三是1998年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编写领导小组,由中央军委一位副主席担任组长,四总部和军事科学院领导任副组长和成员。

  此外,比较重要的领导机构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研究工作的简要回顾

  1931年4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通令,决定在总参谋部之下成立战史编辑委员会,指定叶剑英(总编辑)、朱云卿、郭化若、左权、林彪、黄公略等13人为委员,主要任务是收集并整理红军在战争中英勇斗争的历史材料,为编辑红军战史做准备。1937年5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组织红军历史征编委员会,大规模征集红军历史材料,编辑红军战史。

  新中国成立后,为系统总结人民解放军的历史经验,中央军委于1949年12月发出指示,要求全军各部队编写自己的历史,特别是作战史。1953年三、四月间,总参谋部召开全军战史工作会议,总结战史编写工作经验,讨论全军战史编写工作指示、计划和基本要求。随后,总参谋部下发战史编写工作指示,各大军区、各军兵种、各部队的军战史编写工作全面展开,全军成立了10个战史编辑室。至“文革”前,全军共完成15部战史(初稿)的编写工作。同时,各部队军战史(包括抗美援朝战史)初稿也陆续完成。1958年3月成立的军事科学院战史研究部,经过6年的艰苦努力,选编重要历史资料2万余件,汇编基本参考资料7万余件,为编写全军综合性战史奠定了重要的史料基础。“文革”期间,人民解放军历史研究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状态。改革开放后,人民解放军历史研究呈现繁荣发展的崭新局面,先后完成了几项重大学术工程,形成了系列化科研成果,发挥了历史研究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一)形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基本著作体系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习惯上被划分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两大部分或两个学科。

  1战史著作最有影响的当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3卷本)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编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是中央军委赋予军事科学院的重大科研任务。自20世纪50年代末即开始搜集整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文电及其他资料,“文革”期间这一工作陷于停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中央军委批准,人民解放军战史编写工作全面恢复和展开。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出版。199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史》出版。这两部著作以大量的档案资料为基础,全面、系统、客观地记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争实践活动,兼顾军队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并总结了中国革命战争各个历史时期和抗美援朝战争的基本经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

  此外,《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暨山东军区战史》、《第一二○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抗日战争史》、《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战史》、《新四军战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战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部队战史》,《全国解放战争史》(5卷本),以及《中国抗日战争史》(3卷本和单卷本)、《抗美援朝战争史》(3卷本)等一系列战史著作得以出版。

  2军史著作最有影响的当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6卷本)。在人民解放军战史著作已经基本形成系列的情况下,中央军委于1997年底批准启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编写工作。在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编写领导小组的领导、军事科学院具体组织下,承蒙军内外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编写组经过13年的艰苦努力,完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的编写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的出版发行,为全军学习和宣传军史提供了基本教材,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历史研究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鸿篇巨制以建军为主,兼顾作战,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了人民解放军从创建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51年间的光辉历程,总结了军队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军事科学院还编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七十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八十年》等军史著作。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军区、各部队积极总结了军队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编写和研究自身的历史,陆续编写出部门史、军兵种史、军区史、集团军史、师史等著作,或公开出版发行或内部出版使用。

  (二)逐步展开专门史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军许多单位共同参与完成了当代中国系列丛书国防军事卷,包括:《当代中国人民解放军》、《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当代中国军队的政治工作》、《当代中国军队的后勤工作》、《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当代中国空军》、《当代中国海军》、《当代中国民兵》、《当代中国军队的群众工作》、《抗美援朝战争》等。这些著作,为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解放军历史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值得关注的还有宋时轮编著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国防大学编写的《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史》、军事科学院编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精简整编史》和列入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院校教育发展史》(7卷本)。

  (三)经典著作编辑和军史资料整理工作成绩斐然

  军事科学院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共同编辑的《毛泽东军事文集》(6卷本)、《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3卷本)、《邓小平军事文集》(3卷本)、《周恩来军事文选》(4卷本)、《朱德军事文选》和军队学者编辑的元帅、大将军事文选陆续出版。这些经典著作,是学习和研究老一辈军事思想、深化军事历史研究的必读书目。

  1985年,中央军委决定编纂大型历史工具书——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为此,全军各大单位、各部门均成立了编研室。中央军委先后批准立项的共有75卷。目前,已编纂出版200余册、2亿余字,形成了一套较为权威、史料翔实、内容丰富的大型军史、战史资料典籍,为把人民解放军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奠定了重要的资料基础。

  (四)军事人物研究方兴未艾

  人物研究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史军史界对军事人物的研究逐步展开,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毛泽东传》、《周恩来传》、《朱德传》和年谱等著作,军队学者编写的《彭德怀传》、《刘伯承传》、《贺龙传》、《陈毅传》、《罗荣桓传》、《徐向前传》、《聂荣臻传》、《叶剑英传》、《粟裕传》、《陈赓传》和《彭德怀年谱》、《刘伯承年谱》、《聂荣臻年谱》、《叶剑英年谱》等著作,为读者展现了领袖和将帅精彩纷呈的军事生涯、深邃的军事思想,提供了许多重要军事历史事件的细节。

  为大力弘扬老一辈无产阶级军事家的光辉业绩,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于1979年开始编撰《中共党史人物传》系列丛书,其中收入了中央军委确定的36位军事家中的大部分军事家和人民解放军部分高级将领的传记。1996年,中央军委同意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的建议,并由总政治部部署全军各大单位负责撰写拟收入《中共党史人物传》的其他军队高级将领传记。后为增强高级将领传记的系统性和权威性,2003年7月,经中央军委批准,确定将军队组织编撰的高级将领传记与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已编撰出版和正在组织编撰的高级将领传记合编,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全军有关部门以及有关省、市、自治区1000多位党史、军史专家和编研人员,承担和参与了传记的编修、审改审定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首批12卷、第二批28卷已分别于2007年和2013年出版。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