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初期,英国是中国军事技术合作方面最重要的伙伴。
首先是空军电子装备的的引进。1979年5月30日,三、四机部联合向国务院、中央军委提出报告,从英国引进电子火控系统改装歼-7、歼-8飞机。6月6日,王震副总理、邓小平副主席等中央领导批示“同意”。于是,1979年7月4日~8月9日,以陈少中副部长为团长,偕同孙肇卿、屠基达等30人考察团赴英国,分别与马可尼、史密斯、费伦蒂三家公司,就歼-7、歼-8飞机改装问题进行具体商谈,双方明确了改装机载电子、火控系统各部件的主要性能和装机技术要求。初步商定引进马可尼和史密斯的7项电子设备改装歼-7飞机的时间表及费用。1980年3月27日-4月5日在上海英国设备展览会期间,吕东部长、段子俊、陈少中副部长会见了英国国防大臣皮姆等人,就中国从英国引进先进航空设备等问题进行高一级的会谈。1980年6月30日,由段子俊副部长、国防工办叶正大副主任带队,空军、总参和三、四机部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到英国参加第10轮谈判。双方正式签订了马可尼公司和中航技公司合作改装歼-7飞机,并提供平视显示、静止变流器、雷达测距器、大气数据计算机、通讯电台、照相枪等6项电子火控设备和支援合同:史密斯公司和中航技公司签订雷达高度表供货合同;共购买124套设备用于改装100架歼-7飞机。1980年7月31日中国政府批准上述两项合同。9月1日付给英方预付款,合同正式开始执行。[26]
中国与英国谈判的另外一个重要项目是海军051型驱逐舰的现代化改装。在1978年王震、张爱萍同志访问英国、意大利的基础上,1979年2月、3月,第六机械工业部柴树藩部长和海军刘道生副司令员,分别率中国造船技术考察组和中国海军技术考察组先后访问了英国、法国,并提出从英国引进技术改装和新建驱逐舰的建设。经总参谋部、国防工办报请王震副总理同意,并呈请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中英合作改装051s驱逐舰工程(简称051s工程)正式列入国家计划项目。1979年10月,由张爱萍、洪学智、刘华清、邹家华同志签报的向总参谋部、国防工办《关于从英国引进技术改装和新建驱逐舰请示》,经邓小平、李先念等四位党中央领导和徐向前、聂荣臻两位军委副主席批阅同意。1979年12月,张爱萍同志向中央建议,不买鸥式飞机,专谈合作改装051驱逐舰,这样对我在南海与越南斗争也是需要的。1980年1月,邓小平同志再次批示,同意张爱萍同志意见。1980年7月,总参谋部、国防工办又将051s工程的实施方案报请国务院、中央军委审批。赵紫阳、万里、薄一波、姚依林等七位国务院领导和杨得志、耿陇等五位军委常委批示同意,并指示抓紧进行。[27]
1980年3月,英国国防大臣皮姆访华,两国军队领导人将中英合作改装051S工程列为双方军事技术合作的重点。1981年6月,中英双方确定了051S型防空驱逐舰改进设计方案:采用高干舷甲板船型,正常排水量达到了四千吨,装备重型“海标枪”区域防空导弹,使051S型舰具有一定的海上编队区域和较强的单舰防空作战能力。1982年11月,经过长期艰苦谈判,中英合作改装051S型舰工程合同在北京初步草签。按照这个合同,在英方的协助下,中国海军将先行改装2艘051S型舰,随后自行改装剩下的6艘后续舰。1983年1月,在对引进合同进行最后审查的联合评审会议上,中国船舶总公司和航天工业部力举马岛战争中英国42型驱逐舰的表现欠佳,据理力争,表示可以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在相同时间完成国内自行研制,达到相当技术指标,而经费只需引进合同一半。更为不利的是,当时的国策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军事发展步伐则无法避免的要放缓。而且还有一个香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我们也不想被英方捏住把柄,国际形势变化之下中英的蜜月之旅也就此结束了。经过综合考虑, 1983年2月,中国政府决定将资金用于自行设计新型驱逐舰的发展,051S合同最终未获批准自动撤消。[28]
在陆军武器装备方面中国也从英国引进了许多技术。最重要的就是“三七”系统的引进。1978年3月7日,经邓小平同志亲自拍板,中国与英国正式开始了引进L7型105mm线膛坦克炮及弹药全套生产技术的谈判。引进合同在国内被称为“三七”工程,共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引进项目包括:105mm线膛高膛压坦克炮和全套弹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榴弹、碎甲弹)、战斗室灭火抑爆系统、8000型电台和VIC-1车内通话器。第二期引进项目包括:扰动式简易火控系统、身管热护套、夜视观瞄设备等。这个项目意义重大,对中国陆军主战装备的发展影响深远,“在坚持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发展我国坦克工业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使我们跨越了某些传统技术的发展阶段,装备科研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加快了更新换代的步伐。随着先进技术的采用,我军装甲兵一方面对现有装备进行技术改造,其火力、火控等方面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可与国外先进坦克装甲车辆相抗衡;另方面,为研制新型主战坦克和配套装备奠定了基础,装甲兵装备科研开始了向更高的目标迈进”。[29]
中国与法国的军事技术合作也进展顺利。法国积极推动对中国的军事技术出口。1978年,法国巴黎航展的举办单位邀请中国空军派代表团赴法国参观。航展之后,法方又来华积极向中国推荐幻影-2000飞机。1982年我国确定组团对幻影-2000飞机进行详细考察。代表团包括领导机关、工业部门、空军机关、研究所的同志,由空军副参谋长姚峻同志任团长。代表团有葛文墉和蒋德秋两名飞行员,准备对幻影-2000进行试飞考察。代表团到了有关厂所进行了考察。6月16、17、18、21日,两人驾驶幻影-2000B共试飞了7架次。这是为中国空军第一次亲身接触先进的第三代战斗机,为中国空军和航空工业全面了解第三代战斗机提供了难得的机会。[30] 1982年我空军试飞员试飞的“幻影”2000B型战斗机虽然只是“幻影”2000系列战斗机的初期型号,但在当时我国试飞员及相关行业的科研人员的感受可以用“震撼”二字来形容,让长久以来一直使用俄系武器的我空军高层对当时西方国家的先进科技有了更进一层的认识。虽然法国出售“幻影”2000的意愿很强,但毕竟不便宜,而我国当时刚刚进行改革开放,国家财力有限,所以这桩交易最终未能实现。
法国人还极力向中国推销“米兰”、“霍特”反坦克导弹和武装直升机。他们又是邀请中国去法国参观访问,又是来华进行实弹射击表演。[31]
1985年11月,海军司令刘华清访问法国和美国.期间,会见了法国国防部武器装备部、航空总局和汤姆逊、马特拉、纳富科等公司的领导人,他们详细介绍了生产的武器装备情况,表示愿意发展与中国的合作。[32]不久,中国与法国签定了多项海军装备方面的引进合同。
此外,中国与意大利、德国(西德)、瑞士等国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军事技术合作。
[①] 1984年后,随着“忍耐十几年”政策的推行,军队现代化建设走向停滞。
[②]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77年12月28日)52
[③]杨尚昆:《在全军参谋长会议上的讲话》(1982年11月31日),《新时期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 88-89页
[④]杨尚昆:《在国防科工委部署规划工作和继续进行体制改革会议上的讲话》(1983年3月10日),《新时期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第89-93页。
[⑤]徐向前:《在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1979年1月2日),《新时期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
[⑥]杨尚昆:《在国防科工委部署规划工作和继续进行体制改革会议上的讲话》(1983年3月10日),《新时期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第89-93页。
[⑦]杨尚昆:《全军教育训练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1983年11月19日),《新时期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第55页。
[⑧]邓小平:同三、五、六机部负责同志的谈话(1977年12月6日),《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论述选编》 ,八一出版社1993年版,151-152页。
[⑨]《刘华清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第379页。
[⑩]邓小平:同总参谋部领导同志的谈话(1978年5月13日),《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论述选编》,第88页。
[11]邓小平:听取三机部、空军关于航空工业情况汇报时的谈话(1978年6月26日)《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论述选编》,第147页、第153页。
[12]邓小平:听取三机部负责同志汇报时的谈话(1979年1月18日),《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论述选编》,第156页。
[13]《美中建交前后---卡特、布热津斯基和万斯的回忆》时事出版社1984年版。
[14](美)卡斯珀·温伯格:《在五角大楼关键的七年》,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85页。
[16]东方鹤:《张爱萍传》,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051-1052页。
[17]东方鹤:《张爱萍传》,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053-1053页。
[18](美)卡斯珀·温伯格:《在五角大楼关键的七年》,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206页。
[19]东方鹤:《张爱萍传》,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068页。
[20]东方鹤:《张爱萍传》,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063页。
[21](美)卡斯珀·温伯格:《在五角大楼关键的七年》,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206-207页。
[22]《美中建交前后---卡特、布热津斯基和万斯的回忆》,时事出版社1984年版,第97页。
[23]《歼-7M研发及出口经验总结》,航空档案2007第5期。
[24]屠基达:《中国歼7M战机研发内幕》,航空档案2005。
[25]《刘华清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第377-378页
[26]《歼-7M研发及出口经验总结》,《航空档案》2007年第5期。
[27]《回忆中英两国合作改装05lS驱逐舰工程》,摘自《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驱逐舰史料集 1950-1989》) 赖坚 余森 夏桐 潘镜英 朱继周(执笔)。
[28]《051型导弹驱逐舰的发展历程》,载于《战场》2002年第3集(2002年6月出版)。
[29]《莫文骅中将回忆录》第十六章,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0]葛文墉:《飞行札记》,蓝天出版社2004年版,第324页。
[31]《国产第二代反坦克导弹的研制内幕》,《兵工科技》2008年第4期。
[32]《刘华清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第5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