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防史 >> 武装力量建设史
东北军区与抗美援朝
发布时间: 2012-01-13    作者:姬文波    来源:《党史博览》 2010-12-16
  字体:(     ) 关闭窗口

  2.组建东北战勤支援体系。8月,东北军区后勤部成立3个分部,对作战部队实施后勤保障工作。10月,东后成立后勤前方指挥所,东北军区后勤部副司令张明远(此为另一个张明远,)作为东北军区后勤部的派出机构,随志愿军入朝,负责组织指挥志愿军的后勤工作与后方联系等事宜。为了实现繁重而又十分紧迫的战勤任务,东北地区各级政府于1950年11月增设了战勤机构,专门负责战勤工作。各省、市都在民政厅、局下设战勤处;各县民政科下设战勤股;区政府设战勤助理员;村设战勤委员。从省、市到县、区一直到最基层的村组成了一个抗美援朝支前战勤网络,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组织了担架队、运输队、医疗队,赴朝担负各种战争勤务,有力地保证了前线作战对各种物资和人力的需要。

  为了便于储备作战物资和收容、治疗、后转伤病员,并保障前后方来往人员的食宿和武器装备的修理等,东后于10月19日确定在通往战区的交通线上,部署3条兵战线:第一条为长甸河口、新仓、北镇一线,由三分部负责;第二条为辑安、别河里、武坪里一线,由一分部负责;第三条为临江、周波、长津一线,由二分部负责。同时确定沿兵站线纵深梯次储备物资。龟城、新仓、别河里、长津一带为第一线,安东、长甸河口、辑安、临江一带为第二线,凤城、灌水、宽甸、通化一带为第三线。[1]

  在运动战时期,志愿军各级后勤部门竭尽全力,前送粮食19万余吨,各种枪弹2.2亿发、炮弹668万发,汽油29万余桶,战救药材207吨以及其它大批物资器材。

  在志愿军入朝作战近三个月后,1951年1月下旬,东北军区在沈阳召开了第一次志愿军后勤工作会议。会议是由东北局副书记、东北军区副政委李富春主持,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及军委总部的同志参加了会议。会上决定,为保证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决心建设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在近三年的战争中,由中国向朝鲜战场运送后勤物资9600多种、260多万吨;补充枪械48万多支(挺)、火炮1.3万门,汽车2.1万辆;救治伤员38.3万名、病员45.5万名;修复和新建铁路996公里,修复和新建公路1.06万公里,修建仓库1.53万个(座)、病房6900幢、简易营房7.06万座,等等。这与东北地区军民的大力支援是分不开的。

  3. 领导东北人民的战勤工作。

  辽宁(辽东、辽西)在抗美援朝初期,根据志愿军出国作战需要,除动员了8011副担架,50070人,赴朝直接支援战争,担负战争勤务外,在省内为了适应军事上的需要,还抢修了靠近中朝边境的十几条主要公路,共长1453公里,桥梁297座和飞机场等。1950年11月,根据战争的发展,又组织了一千副基干担架,6703人赴朝执行战勤任务。1951年1月又进一步组织了五个半军事化精干灵活的志愿军担架团,共2160副担架,10900人,经过短期训练后,赴朝长期随军作战。据统计,辽宁自1950年10月志愿军出国到1953年朝鲜停战止,先后共动员246.2万人(次)参加了抗美援朝的各种战勤工作,占当时辽宁总人口的11.7%,占17岁—50岁男劳动力的52.15%。

  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吉林省战勤服务工作日益开展,完成了组织动员任务和战勤任务,给予朝鲜战场以人力、物力的有力支持。1950年,吉林省出动3万多名志愿民工赴朝,运送给养与武器弹药、抢救伤员及转运伤员,以及修复交通线等。在朝鲜战争期间,吉林省组织支前战勤民工达136.9万人,大车11.8万辆,马33.5匹,各种技术人员2135名。其中,赶赴朝鲜战场的担架队员3万多名,汽车司机2315名,翻译2525名,各种技术人员1007名,其他各类人员8000多名,赴朝战勤民工总计为5.15万名。

  黑龙江省从志愿军赴朝参战开始至1950年底,完成二线兵团动员任务19535名,三批担架任务2500付、18398人,修建机场动员民工111806人,赴朝兵站、战地医院干部1634人,汽车司机300人。松江省同一时期超额完成了扩军任务1.7万名,先后两批组织担架3013付,民工20490人,并完成了动员汽车司机和医护人员的任务。

  战争期间,仅东北地区农民参加过抗美援朝担架队、运输队、民工队的就有61万,其中随军入朝的有21万多人。另外,赴朝担任各种运输和勤务工作的铁路员工、各单位抽调的汽车司机等各种专业人数达万人次。

  三、东北军区的军工生产

  在抗美援朝期间,由于敌机对我境内的工业城市进行轰炸,为了保证后方的工业生产能力,支援前线战争。东北局作出决定,把敌机轰炸范围内的一些大工厂,如沈阳、本溪等城市的工厂,向北满地区搬迁一部分。这部分工厂搬迁到北满后,很快在那里形成了生产能力,从而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同时通过这些工厂的搬迁,使原来的一个工厂变成了两个工厂,扩大了东北地区的工业生产能力,使东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发展。解放战争胜利后,黑龙江将原来的25个军工厂合并为5个,大部分军工企业转入了和平生产时期。但是,为适应抗美援朝的需要,黑龙江的军事工业又不得不由和平生产转入战时生产,不得不把生产武器和弹药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与此同时,处于战争前线的南满各军工厂按中央命令,开始北迁。从1950年到1952年,先后有8个军工厂分别迁到哈尔滨、齐齐哈尔、碾子山、北安等地。他们采取边搬迁、边建设、边安装、边试制、边投产的措施。

  东北局重点加强了对军工生产的领导,以保证前线的需要。与此同时,兵器工业部门还多次派员赴朝鲜前线征求部队对武器装备的意见。1951年7月,东北军工局委派技术检验处处长赵引赴朝,并出席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召开的军械会议,听取了参战部队关于武器装备补给和使用情况的报告,收集了前线对有关武器装备性能和质量的意见。此外还先后派遣了十几批战地技术小组,深入前线进行战地服务,指导部队试用新型武器,检修武器弹药。

  东北的军工厂担负着为朝鲜前线生产武器和弹药的任务,工厂工人提出:前线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前线什么时候要,我们就什么时间给。工人们加班加点争着提前完成超额完成任务,支援朝鲜战场。战争初期,中国人民志愿军没有坦克,也没有反坦克武器,是靠手榴弹、爆破筒和炸药包攻击敌人坦克的,迫切需要后方提供反坦克武器。兵器工业立即组织力量,研究试制。以五二工厂为主,在既无图纸,又无经验的情况下,利用缴获的残缺不全的样品,经过解剖、分析、测试、改进、试验,仅用了半年时间,先后设计研制成功了90反坦克火箭筒和配用的两种火箭弹,当年就制造出火箭筒5千具,火箭弹20万发送往前线,有效地打击了美军的“刺猬战术”。

  东北地区的军工厂占据着全国的半壁江山,抗美援朝期间消耗的弹药大部分由东北地区的军工厂供应。1952年5月,全国共有兵工厂41个,职工九万三千余人。在东北地区的工厂20个,约占一半;职工四万二千人,约占45.2%。

  航空工业当时有6个重点厂,东北4个:沈阳飞机厂和航空发动机厂修理喷气式飞机,哈尔滨飞机厂和航空发动机厂修理轰炸机。1951年航空工业修理飞机70架、发动机336台,1952年修理284架、2027台,1953年修理475架、1626台发动机。主要是由东北地区的四大厂完成的。

  1952年,坦克工业有三个修理厂,东北两个,长春第十九机械厂、哈尔滨二八厂。从1952年起,开始接受装甲兵订货,承担坦克修理任务。修复了大量苏式坦克、自行火炮及其发动机,有力地支援了志愿军,也为装甲兵部队的训练提供了技术保证。

  2004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了张明远的回忆录《我的回忆》,关于这段历史,张明远写到,彭德怀对东北在战争期间的后勤工作非常满意(他对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和中央财经委员会的工作颇为不满),他不止一次在志愿军干部中和会议上说过,志愿军胜利,主要是得到高岗和东北的大力支持,说若要论军功,“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应归功于后勤。” 彭总还说后勤工作主要靠两个麻子(指高岗和洪学智)! 

  --------------------------------------------------------------------------------

  [1]当代中国军队的后勤工作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