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防史 >> 武装力量建设史
安全发展与危机管理
发布时间: 2010-12-13    作者:彭钧华    来源:《解放军报》 2010-12-12
  字体:(     ) 关闭窗口

  近年来,随着部队建设环境的日益复杂和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明显上升,各种危机发生的多样性、不确定性日趋增加,危机发生后的影响、后果及其连锁反应不断扩大,部队安全管理中的危机因素凸显。居安必须思危,危机管理已经成为部队安全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部队要在复杂环境中实现安全发展,必须提高危机管理能力。尤其是近年来,各种重大自然灾害频发,恐怖主义威胁不断上升,部队抗灾救灾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已经成为常态。经得起各类危机与突发事件的考验,是时代发展赋予我军的新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官兵思想日益多元,部队建设面临的各种既有矛盾和现实问题不断凸显,对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处理稍有不慎,极易升级为事故、危机爆发出来,对部队自身建设造成不良影响。对这类危机的处理,理应成为部队管理的经常性内容。

  危机管理的第一步是危机预防。从军事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危险是绝对的,安全是相对的,事故是有一定规律的,也是可以预防的。在部队安全管理中,必须高度重视危机的预想预防。危机预防首先要树立危机意识,有居安思危的紧迫感,对必然到来的、随时到来的危机要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危机预防要注重隐患和细节的排查。小事不抓,任其发展,就会由隐患发展成先兆,先兆发展成轻微事故,轻微事故发展成严重事故,渐渐扩展,逐步升级,最终爆发危机。危机预防还应建立科学的预警机制。通过对危机信号的分析,预判危机发生的风险,并提前预警,对危机做好准备。

  一旦危机发生,危机管理的关键在于危机处置机制。为了能够迅速对危机作出响应,要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做好应对预案。在安全管理中,不同的部队和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结合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现有的各类危机处理预案,并定期根据预案对危机管理进行模拟演练,使相关人员熟悉预案内容,了解危机处理机制,掌握危机处理方法。为了能够有效对危机做出反应,在危机管理权限上要做出相对灵活的制度安排。危机当前,逐级请示报告和等待批复往往会错过处理危机的最佳时机,因此,赋予下级指挥员在危机时的紧急先行处理权,以及危机时直接向具有决定权的上级请示报告的紧急通道,是快速响应危机的必然要求。

  应对危机也需要辩证地看待危机。危机虽然是破坏性的,但也并非全无积极因素。在应对各种危机中,发现和抓住机遇,从而转“危”为“机”,古今中外都不乏先例。每一次危机既包含导致失败的根源,又可能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乃至收获这个潜在的成功机会,也是危机管理的精髓所在。危机并不可怕,正所谓“不破不立”,危机往往是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秩序的上佳机会。换个角度思考,或许就能把危机转变为机遇,让常规状态下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变为可能。

  危机管理的核心是人,这需要部队各级干部注重提高危机管理能力。尤其是处于部队管理关键岗位上的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具备应对处理危机的素质和能力。如果说领导干部履行部队日常管理职责只需严格依照条令条例按部就班,那么危机管理则更考验各级领导干部在关键时刻突破常规的智慧勇气以及果敢决策、协调行动的能力水平。部队各级领导干部应主动加强对危机管理知识的学习研究,特别是要从国内外危机处理的相关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身的危机处理能力。

    1. 中方坚决反对美发表《涉华军事与安全发展报告》
    2. “北部湾事件”后中美的战略博弈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